大德大志 成就大器
孔子和子路有一段关于大德君子的问答。子路问什么是君子,孔子答:“要修养自己,提高思想境界,保持一种严肃恭敬的心境。”问:“象这样就够了吗? ”答:“修养自己提高了境界,就应当对周围的人尽到责任,使他们安乐。”又问:“象这样就够了吗?”孔子答:“高境界的大德君子还应当使全体百姓得以安身立命,尧舜恐怕还担心做不到呢。”这里孔子讲的是“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通过身心修养达到圣人境界,即“内圣”,高境界的心灵素质是内存于己、外施于人的,还应当在社会实践中发挥经世济民的作用,即“外王”。孔子要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倡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的都是“内圣外王”之道。
现代人重视做事,轻视做人,为了成事,片面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其实做大事、成“外王”的关键因素是德。有人说,做小事凭知识和才华,做大事则靠品德和修养,也有一定道理。小事往往属于个体行为,做自己分内的工作,知识和才华的作用是明显的;可是大事一般都是团队和群体行为,甚至是千军万马的大规模行动。指挥千军万马的将才、帅才光有知识是不够的,他必须修养有素、品德高尚。德高望重讲的就是大德之士才能人心所向、凝心聚众,人气旺盛、成就大事。诸葛亮是成就大事的世间豪杰,人们往往只注意他才华出众、智慧超群的一面,而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更重要因素是品德非凡,是“内圣外王”的人格素质。诸葛亮鞠躬尽瘁、忠贞不二、知人善任、为人向善、襟怀坦荡、宽宏大度的品格使人赞叹,为众将所服,成为蜀国的肱骨大臣。可是刘备称帝后不久便离世,他给诸葛亮遗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若不才,君可自取。”可是,诸葛亮从不为此动心,一如既往、禅精竭虑、一心辅佐幼主,为羸弱的蜀汉王朝无私奉献。长期的戎马生涯使他积劳成疾,捐躯在五丈原前线,他的高风亮节不仅回报了刘备的知遇之恩,也为后世留下了受人景仰的“内圣外王”的人格楷模。
大德之士方能承担大任。“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成就大事的因素不仅有表面的人格和品德,还有人的更深层德的因素。人的厚德不止是今生今世行善事所形成的,而是生生世世积累的结果,积德行善具有厚德的人被称为大德之士。这样的人由于他自身带的德多,必然在人事活动中有所显现,表现为做事顺利,心想事成。他要学习就会聪明过人,出灵感,有才华;他要工作就会机遇遍地,处处顺利,成绩优秀;他要办事就会人心所向,水到渠成,万事如意。这些都是他内在厚德在发挥作用。事实上,世界上有许多担大任、成大事、很富有的人,他们不一定念许多书,有很大的学问,可是他们的人气非常旺,干什么都顺利,做什么都成功,事业越来越大,成为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人。人生的一切福分荣耀都来源于自身的德,历史上的名人伟人是神根据他的福德赋予他的荣耀。
古代圣贤不仅修德于内,同时也立志于世。“有志者事竟成”,说的是成就事业须立志,有大志者才能成就大事。宋代名臣范仲淹从小就有志向,一次他问一长者:“我将来能不能做宰相?”答:“不能。”又问:“如不能为相,那能不能当医生呢?”长者反问他:“你怎么又想当医生呢?”答:“因为只有宰相和医生这两种人能救人,能为民造福。”他一直为实现自己志向修养自身,他曾自述:晚上睡前总要想一想一天所做之事与自己的俸禄费用是否相称,如不相称就寝食不安,第二天就要更努力去为民办事以求相称。由于他心里装的是黎民百姓,想的是为民造福,所以才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始终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做官之后仍然保持着从前秀才的俭朴生活,大部分收入用以济贫,他曾用自己俸禄养活过三百多户穷人。
孔子经常与弟子谈立志,一次与颜回、子路一起谈各自志向,子路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他的志向是从物质方面关心和帮助他人,颜回说:“愿无伐善,无施劳”,他的志向主要是从精神方面不给别人带来不悦和麻烦,使人向善。孔子讲自己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就是说,他要使普天下的人都安居乐业,安身立命,这是高境界的圣人之志。师徒三人的志向差别反映了他们的境界差别。人作为生命,不仅是物质存在,从本质上讲是精神存在,所以人不仅有物质要求,更有精神需要。人的良心要求人要有道德,多为别人付出奉献;生命的本性是善,要求人要有信仰和境界追求,人们在道德精神领域的需要和追求不同,会使人的境界出现差别。虽然同在一世,但人却有境界高低之别。儒家讲的圣人、贤人、君子、士人、小人,就是处在不同境界上的人。境界高的人,站的高,看的远,胸怀广,志向就大。心里装的是普天下所有的人,就会“泛爱众”,普惠天下;心里装的是宇宙众生,就会亲和万物、慈悲众生。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他真的实现了自己的文化志向,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将诗文化推向了顶峰。宋代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的志向,他以“民胞物予”为核心,提出了“宇宙伦理”,即“伦理宇宙学”。
李洪志老师说:“无论任何人、任何生命,有志有德才可成器,这是一定的。”(《2005年曼哈顿国际法会讲法 》)
修德向善,为民立志,才能委以重任,成就大器,这是天理。 “境由心造”,是说生命境界取决于心境。所以,古人非常重视治心、养心、修心、净心,在自己的心性上下功夫,才能超越自我,提高境界。其实,儒家、道家、佛家都讲修心性,儒家讲仁,要按仁的标准修身正心,孟子提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之前的首门功课是“苦其心志”。道家讲真,主张“心斋”,即按真人标准修心养性,净化心灵。佛家讲善,要按善的要求修心、净心,修出大善之心,慈悲众生,救度众生。其实,修心性,提高生命境界,是必须有修炼标准要求的,按人理人道要求,可以达到人中的圣人境界;按天理天法要求修炼,就会超越常人,达到神佛境界。这就是为什么有许多人在法轮大法中修炼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