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是梵语Saria的音译,旧译为“舍利博恒罗”,意思是“身骨”或“灵骨”或“坚固子”。最早的“舍利”是指佛陀释迦牟尼圆寂后,遗体火化后遗留下坚不可摧、晶莹剔透的固体物。后来佛门得道之高僧或修炼之人遗体被火化后留下的类似颗粒,也都被称为“舍利”。由于舍利大多如珠状,像玉石、玛瑙一般,故又称“舍利子”。舍利子有红、白、绿、紫等不同颜色,数量也不一,少则几颗十几颗,多到几十、几百颗甚至更多。
2500年前,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地区宣讲所证悟的“戒、定、慧”之佛法。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心性层次,放弃世间一切执著,甚至最后连人体都放弃,释迦牟尼传给修炼者的修炼圆满形式是涅槃或者圆寂。释迦牟尼80岁时,在拘尸那揭城郊娑罗树下圆寂。遗体火化后,其弟子们拣出了1块头顶骨、2块户胛骨、1节中指指骨、4颗牙齿,以及众多珠状舍利子,共得8.4万颗真身舍利。
释迦牟尼佛采用圆寂的形式是为了让修炼者最大限度地放弃一切世间执著,但是为什么要留下舍利?根据其后世弟子在《法华经·如来寿量品》中的记述,大概可以知晓原因。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曾亲口说道:“三千大千世界,不仅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在我之前之后的佛灭度后都有舍利留下;在娑婆世界之外的其它世界,佛灭度后也有舍利留下。”“众见我灭度广供养舍利,咸皆怀恋慕而生渴仰心;众生既信服质直意柔软,一心欲见佛不自惜命身。” 由此可知,佛陀的本意是希望众生诚信佛法,见到舍利進而思见神佛,从而更加勇猛精進地修行。
正是在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人们对舍利的敬仰和崇拜开始。当时古印度的八位国王派使者来到火葬地,要求分得佛舍利,最后,8.4万颗佛祖的真身舍利平均分给了八位国王。各国把分到的舍利带回国建塔安葬,并定期举行纪念仪式。当时还有两个国家没有拿到舍利,就各取了装舍利的瓶子和骨灰回去安葬。因此释迦牟尼的舍利被分葬在摩揭陀国、毗舍离国等十处。正所谓“八王起八塔,金瓶及灰炭;如是阎浮提,始起于十塔”。
佛祖圆寂200年后,古印度北方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以武力统一全国,由于在战争中杀人太多,佛门弟子向他解说佛法進行劝戒。阿育王深为悔恨和内疚,遂皈依佛门,立佛教为国教。为弘扬佛法,他发掘了“八王”舍利塔,将取出后的舍利重新分配装入8万4千个宝匣散施给世界各地,并建塔供奉。其中19颗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并在汉桓帝的资助下,在全国修建了19座宝塔供奉舍利,比如洛州的齐云塔,会稽鄞县塔,金陵长干寺塔,歧州扶风塔,益州福感寺塔,郑州超化寺塔,怀州妙乐寺塔等;并因了宝塔而建了寺庙,陕西的法门寺为其中之一。
法门寺之“佛指舍利”
东汉时期,陕西扶风县城北十公里的法门镇,被选为修建供奉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指骨舍利之地。据说先修建了地宮,然后在地宫之上筑起宝塔,称为“圣冢”,之后在宝塔四周修建了寺庙。因感念阿育王宣扬佛法之善行,该寺初名“阿育王寺”。隋朝时将寺名改为“成实道场”,唐初唐高祖李渊将其更名为法门寺,并成为唐朝崇拜、供养佛舍利的中心和皇家内道场。唐初和高宗显庆年间曾多次扩建法门寺,并建成了气势宏阔的“瑰琳宫二十四院”。如同唐帝国具有包容百川的胸襟,法门寺亦成为古代中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宗派最多和僧侣最多的皇家寺院。
隋朝时形成了供养佛舍利的做法。史载,隋仁寿二年(602),隋文帝开塔就地瞻礼舍利。
唐朝建立后,继承了隋代供养佛舍利的做法,并形成“三十年一开”的制度,因为皇帝们相信定期迎送供养佛骨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富庶、康泰与和平。唐贞观五年(631),唐太宗开启地宫供养佛骨,此后在唐代的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显庆年)、武后(长安四年)、肃宗(上元元年)、德宗(贞元六年)、宪宗(元和十四年)和懿宗(咸通十四年)、僖宗几位皇帝6次以极其隆重的仪式将佛骨迎進皇宫供养。唐朝皇帝迎送佛骨成为唐代的重大盛典。根据史料记载,在唐僖宗将佛骨送还法门寺地宫后,即下令将地宫封埋。至于原因我们现在不得而知。此后,法门寺历经宋、元、明、清王朝,地宫再不曾开启。虽然其地位略衰,但继续得到了地方官民信众的整修。
法门寺地宫之上的“圣冢”,唐太宗贞观年间改建成四级木塔,明隆庆三年(1569)木塔崩塌;明朝万历七年至三十七年建起十三级八面砖塔,高四十七米;清顺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体倾斜裂缝;民国二十八年底(1939)朱子桥将军捐资补修宝塔,1981年8月24日因连绵细雨宝塔半壁坍塌。1987年4月3日,决定重修宝塔。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了自唐懿宗以来一直封闭的唐代地宫,从中找到了佛祖真身舍利及上千件精美无比的唐代宫廷所用的法物宝器,当时恰巧是四月初八佛诞日。
法门寺地宫的被发现以及佛祖真身舍利和唐代物品的再现,不仅印证了古史中相关的记载,而且向今人展现了佛的神圣和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王朝唐朝时的人们对佛的敬仰和崇拜。
除了法门寺供奉着“佛指舍利”,目前北京西山八大处灵光寺还供奉着“佛牙舍利”, 北京房山云居寺供奉着“肉舍利”,杭州雷峰塔供奉着“髮舍利”,陕西西安临潼庆山寺供奉着“碎身舍利”,泰国供奉着“佛骨舍利”,斯里兰卡康提市佛牙寺供奉着“佛牙舍利”,日本名古屋觉皇山供奉着“佛骨舍利”等。
历史上留下舍利的修炼者
在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其弟子依其“戒、定、慧”之佛法修行,成佛者并不少见。许多修行之人在圆寂火化后,也都留下了舍利子,这在佛教中被称为“碎身舍利”。仅举几例。
唐朝武则天时期的慧安和尚,一百二十八岁时偃身而寂,火化后共得舍利子80颗,其中5颗为紫色,极为罕有,被中宗皇帝供养在宫中。
唐朝代宗时期的普明和尚,三百岁时坐化。史载:普明似乎早已预知将离开人世,遂把门徒召至身边,对身后之事作了交待,随后面带笑意,轻轻合上双眼,奄然坐灭。其弟子将其遗体火化,烈焰中竟飘出一股奇特的香味。其后得大小若黄豆,但色泽晶莹、坚固丰润的舍利子14颗。
唐朝后期生活在浙江的以身饲虫的新罗僧人道育和尚,八十岁时坐化。火化后得舍利子不计其数。亦生活在唐后期的仪晏和尚,一百一十五岁时坐化。火化后得众多五色舍利子。
北宋历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五個皇帝的令观和尚不仅修行刻苦,而且具有大慈悲心。九十一岁时坐化。据说在圆寂前,他沐浴更衣后,端坐法座,以平缓的语调,嘱咐身后之事,同时勉励徒众,好好修行莫负佛语,最后两掌相抵,双目合闭坐化。据说,令观和尚死后三日,他的头顶还是温热的。其遗体被火化后,得许多金银舍利子。
南宋高宗年间,有一个不愿做御封方丈,而只想安静修行的端裕和尚。在他圆寂前,他留给众人的话是:“书此心意,以道相资。”其遗体火化后,得无数舍利。
公元十一、二世纪,印度有名为当巴桑杰者在西藏弘扬佛法,其弟子中有一个叫玛维僧格的颇有慧根。在其修行过程中,有许多神迹显现。比如四十岁,他在尼多寺闭关静修时,浑身发出红光,现出马头金刚相,红光遍布诸方。四十一岁,去喀楚时,有空行母前来指路,柳喀嘎得湖中发出吽字声音,空碗中盛满天降甘露等。六十二岁时,玛维僧格坐化。遗体火化后得许多舍利。其弟子将舍利与黄泥和在一起,塑造了一尊佛像。在给佛像涂金粉时,空中像下雪一般降下舍利雨。
还有终养老母,一上天台五十载的祖镫和尚;由迦维卫国来五台山的天竺高僧;成都昭觉寺通醉和尚;一百多岁中兴云居祖庭的虚云和尚等等,遗体火化后均有众多的舍利子。40年代抗日胜利后,能海和尚将盗往日本的唐三藏法师玄奘头顶骨舍利,从日本侵略者手中收回。据说,玄奘顶骨舍利形如瓦片,昼夜生辉。
此外,清朝末年出生的广钦和尚,九十五岁坐化。遗体火化后亦得百余颗舍利子。还有60年代火化的能海和尚遗体,90年代火化的河南焦作市马村区石佛寺前任住持竹斋法师的遗体,都发现了舍利子。比较奇特的是竹斋法师遗体火化后所得的28颗舍利上,都有明显向外凸出的数字编号,如01、12、28等号码,排列不一,似乎在向人们昭示着什么。
1996年藏历九月,西藏金旺堪布在色达县之洛若寺示寂,七天后,身子缩小约三分之一;十月,洛珠让珠活佛跏趺坐逝,七日后身体也缩小三分之一。同日班玛堪布示寂,虽无身体缩小,天葬时,出现了彩虹瑞相。金旺堪布火化后,得舍利数十粒。他们的示寂,从容自在,都是提前预知,提前安排,或淋浴,或右肋而卧,或结跏趺,涅盘自在。
除了“碎身舍利”外,佛教认为还有“全身舍利”,如广东韶关慧能六祖大师、安徽九华山肉身殿所奉之金地藏和尚;四川成都石经寺之石经祖师等。
“舍利”究竟为何物
那么,舍利究竟为何物?
释迦牟尼佛传“戒、定、慧”之佛法,在修炼者修炼圆满达到开功开悟的时候,佛法神通就已然全都具备,表面的肉身也就没有用了,就可以采用圆寂的形式走了。圆寂、涅槃的和尚、女尼,表面上是自然死亡,其实和自然死亡有很大区别,因为实际上他们的肉身已经被另外空间的高能量物质转化,死亡时,就把肉身扔了,他自己的元神带着功上去了,天目达到一定层次的人可以看到这一过程。此外,圆寂的人百分之百事先知道自己哪天哪个时辰入圆寂,时辰一到,端正肉身的姿势,元神就离开了。上面所举例子亦可说明。中国历史上很多圆寂的高僧尸体不腐是因为他们的肉身也已在修炼中相当程度地转化为高能量物质了。而圆寂后身体被火化后留下的舍利子,在这个空间看,是坚不可摧、晶莹剔透的物体,但实际上,已经不是这个空间的物质元素构成的,而是另外空间采集的能量,与常人的骨灰完全不同。
舍利的产生、颜色、形状等与修行人的功力有着一定联系的。舍利可以证明修行人修“戒定慧”的成就。勤修戒定慧的修行人在圆寂荼毗后,往往能在骨灰中找到许多舍利。而那些高僧的舍利,还会表现出种种神异现象。如清末印光和尚坐化火化之时,烟白如雪,并现五色光。火后“检骨色白、质坚,重如矿质,触之作金声。顶骨裂五瓣,如莲华。三十二齿全存。发现舍利无数。其形,有珠粒,有花瓣,有块式。颜色则有红、白、碧﹑五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