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有两个众所周知的短语,一个是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一个是歇后语“徐庶進曹营——一言不发”,这两个短语引出今天的主人公来——徐庶。
徐庶,字元直,颍川人。对于徐庶的才能,曹操的著名谋士程昱曾有“十倍于昱”的评价,由此可见徐庶确实是栋梁之才。这也可以从他为数不多的军事指挥实例看出来,指挥打败曹仁、李典的大军便是他用兵智慧的体现,后来他又点破庞统的连环计、黄盖的诈降计,徐庶可以说是一个谋略天才。尽管徐庶极有谋略,但是百密一疏,后来被曹操将老母骗到许都,骗到徐母的笔迹写信给徐庶,徐庶至孝,不得已赶赴许都。从此走上了他“一言不发”的人生路。
在他离开刘备的时候,刘备和他说“备分浅缘薄,不能与先生相聚。望先生善事新主,以成功名”。现在是朋友,以后保了新的主人,那就是两国仇敌,不过即使这样,刘备还是劝他“善事新主”,“以成功名”。对于一个生逢乱世的有才能的人来说,能够做一番事业出来,那是人生价值的体现,那是每个有才能的人的最终追求。但是徐庶却说“某才微智浅,深荷使君重用。今不幸半途而别,实为老母故也。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立誓不为曹操出谋划策,这就是他一言不发的由来。
其实让一个人保持“一言不发”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像徐庶这样的胸怀大志、腹有良谋的人,本来凭借自己的谋略能在乱世之中成就一番大事业,可是他却能在曹营中始终保持沉默。就像前面说的,对于功名,那是那个时代谋臣勇将的最终追求,也许他们不会在意利禄,但是都希望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像前辈云台二十八将一样名标青史,万古流芳。这样的追求是他们的生命的意义,是他们的毕生追求,然而徐庶却放下了。如果从修炼者的角度看,这种追求是谋臣勇将的最大的一个执著心,而且是极其强烈的,但是徐庶却实践了他的诺言,宁肯抛弃满腹经纶,也不为曹操出谋划策。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進军新野,派徐庶劝降刘备,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可以回到刘备身边,但是,徐庶是一个君子,不能言而无信,借这个机会溜掉,所以最终还是回到了曹营。也许在许多人眼里,徐庶是一个悲剧,可是我想,正是徐庶的不设一谋的一生,才给后世留下了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两个短语,也许神就是为了给后人留下这些生动的短语,为了丰富人类的文化而有意这样做的呢。
也许徐庶在做这样痛苦的选择的时候也很艰难,一面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功成名就,一面是道德仁义,可是他最终选择了仁。回头看看当今中国,有许多的人才,可是他们没有徐庶的风骨,他们助纣为虐,帮着中共邪党压迫、剥削人民。也许在他们看来,道德良心和高官厚禄比起来是后者重,没有必要步徐庶的后尘,但是需要知道助纣为虐也是作恶,也是要得到惩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