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它和中华文明一样以其悠久历史而源远流长,以其博大精深而风靡世界。中华文明是一个尊道重德的文明,武术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同样也带有尚武崇德,修身养性的因素。从武术的起源来看,所谓武者,即“止戈为武,以威杀止残杀”,武术一开始就不是让人互相打杀的。
在古代,无论是哪一派的武技和武术家,无一不反映出中华武术共同的精神—— 武德。千百年来,习武者均遵循共同的习武准则:“尚武以德为先”,“拳以德主,无德无拳”。现在我就为大家大致介绍一下武德。
目前已知的,关于“武德”最早的记载,是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武德有七,禁暴、戢战、保大、公定、安民、和众、丰财”。 随着历史的演变,时代的发展,武德也不断的被历朝历代的武术家们所强调,并進一步的具体化。过去,大多数都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困,除暴安良” ,“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人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武术的各拳种、各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 “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决”等作为武德的标准。既使是现在,真正的武术家,也都要求习武者尊师重道,尊老爱幼,以礼待人,不恃武伤人,不以强凌弱,要有慈、勇、智、恒的精神与坚强意志。
还有人说,武德与武技如鸟之两冀,车之两轮,对于习武之人,缺一不可,唯有武德高尚,武技精湛,方可称为武术家。如果一个人武技虽精而品行不端,武术就成了助纣为虐的工具,其结果是害人害已。如果这个人品行虽端而武艺不精,虽有扶济危困的精神,一旦遇到坏人歹徒,欺压良善,虽欲相助,有时亦无能为力或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就曾经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既精通武技又具备武德的武术家,他们或保家卫国,或扶危济困,用他们尚武崇德的行为,做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在此就不过多讲述了,现在我在下面为大家节录传统文化中几条有关武德的谚语: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
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芥轻。
心正则拳正,心邪则拳邪。
力、爱不二,主守从攻,戒除杀念。
理字不多重,万人担不动,武夫不讲理,艺高难服众。
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在人前自夸口。
浇花要浇根,教拳要教人。
习武千条戒,最戒嫉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