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平
据前哨杂志2005年2月号,最近多个省市第一把手大执位,多位 "团派”干部相继获得擢升。特别是曾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李克强调任辽宁省委书记、会任团中央书记的刘奇葆升任广西自治区区委书记、曾任团中央书记的袁纯清升任陕西省委书记,加上十六大後即晋升江苏省委书记的前团中央书记李源潮,团派在各地的实力大为加强。这波人事变动的意义,绝不仅让胡锦涛的核心地位更稳当,及其执政理念得到更好的落实,而且是牵动二OO七年中共十七大的人事布局。可以说上坡地方人事变动已揭开中共高层接班战的序幕。 团派"四大金刚”皆获重用
接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後,胡锦涛於二OO四年十二月主持了一次各省市党政领导的变动。其中,曾任共青团中央书记、现任中共西安市委书记的袁纯清取代李建国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广电总局局长徐光春调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曾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现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的李克强调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郭金龙调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曾任共青团中央书记、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副书记的刘奇葆取代曹伯纯任中共广西区委书记,曾任共青团河北省委书记、现任黑龙江省副省长的栗战书取代宋法棠任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王太华取代徐光春任广电总局局长。这一波人事变动的音一义,不仅是使胡锦涛的权力更为巩固,更重要的是为中共十七大的新政治局人选提供了新的团派的接班人。
到二OO七年,现届九名中共政治局常委中—除胡锦涛、温家宝和李长舂外,其他人都已超过六十五岁,其中年龄最大的罗干届时高达七十二岁,按规定应该退休。而现任四名国务院副总理中,黄菊、吴仪、曾培炎三位都是一九三八年出生的,届时都六十九岁高龄了,应该只有回良玉一人在年龄上尚可以留任。从年龄上看,中共十七大的高层更替幅度—将仅次於中共十六大。按中共接班模式,准接班人现在就应开始进入合适位署,好好锻炼,把履历表打造得更完整,作为升迁筹码。
更重要的是,中共十七大是胡锦涛能否建立新时代的分水岭。如果在那时他还不能掌握人大、政协和党政军,以及党内的组织、宣传、政法等各大系统,建立一言九鼎的权威,那麽势将一事无成。因此—他必须从现在开始—在各要害部门安插接班亲信,以便在中共十七大攻城掠地。
胡氐提拔标准是"团派,会干事”
事实上,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大接任中共总书记後,也急於安排团派官员接任各省市党政一把手。他的第一项任命,就是立即提拔他在团中央时的老部下李源潮出任江苏省委书记。之後,团派官员被大量提升到各省市自治区的主要领导岗位。在最新的这波地方人事变动中,已初见胡锦涛的接班端倪,就是围绕几个"团派”的第五代新星而展开的—当中又以李源潮、李克强、刘奇葆、袁纯清等最受瞩目。
胡锦涛两年多来习就中国的许多问题发表过重要讲话,但就是找不到他就培养接班人,或者是关於干部任用标准的讲话。胡锦涛在讲话中所罗列的选用干部的标准,只是官样文士早。其实,这几年来,胡锦涛大批任用高级官员,也是使用了两条标准"团派,会干事”。就在这两条标准指导下,他两年来提升了二十多名团派官员进入正省部级位署,同时提升了一百多位团派官员担任了副省部级以上的职位。这为巩固胡锦涛的领导核心、为今後以胡锦涛为首的团派的长期执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大金刚”各有千秋
五十四岁的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是胡锦涛出任总书记後首批提升的省委书记之一;是中国最富庶省份的省委书记。他是中共十六届候补中委。上任伊始,他最注重吏治。当省委书记一年来,原来被人认为"最廉洁”的江苏,照样揪出一批贪污受贿的高官。在二OO四年的宏观调控中,江苏的"铁本案”成为全国宏观调控的整治重点,李源潮差点翻船,只是在胡锦涛力保之下才得以保住官位。
李源潮逃过"铁本”之劫
二OO四年四月二十八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召开常务会议,听取监察部、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对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违规建设钢铁项目查处情况的汇报後,责成江苏省和有关部门负主员人作出严肃处理。江苏省当局马上决山疋将项目停建,并查处有关负责人。《人民日报》也於次日专门就此发表《坚决维护宏观调控政令畅通》的社论。全国推进宏观调控政策,拿起来作为曲一型开刀的立儿然是江苏的"铁本案”,李源潮算是倒了大霉。
二OO四年的宏观调控,江苏省无疑是"风暴眼”。"铁本事件”发生在江苏,按照惯例,发生这麽大的案子,会有省部级官员受到惩处。不过,在政治局讨论"铁本事件”时,胡锦涛表态称,江苏省能够自己发现并坚决执行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因此,对江苏涉案官员的处理,只到地厅级为止。江苏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表示,在四月二十八日国务院宣布铁本事件处理结果后,江苏官员总算松了一口气,因为这宣布意味著中央对涉及"铁本事件”的官员惩处,最高也就是到厅级为止。被处理的江苏厅级官员包括: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王明详、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秦雁江、中共常州市委书记范燕青、常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顾黑郎、中国银行常州分行行长王建国等。
李源潮二九五O年十一月生於江苏涟水,一九六八年参加工作,一九七八年加入中共,一九八二年毕业於复旦大学数学系。历任上海南昌中学、卢湾区业馀工业专科学校教员,复旦大学管理系教员,共青团复旦大学委员会副书记,共青团上海市委副书记、书记。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从上海调入团中央,任共青团十二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位列第四把手,负责管宣传工作。当时作为团中央常务书记的胡锦涛也是分工抓宣传口,是李源潮在团中央的顶头上司。胡锦涛还兼任团中央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全国青联主席和全国少年工作委员会主任。李源潮一直是胡锦涛在团中央工作时的主要助手,鞍前马後替胡锦涛干了不少工作。他为人正直、能干,工作踏实上直为胡锦涛所称许。
一九八四年八月,李源潮接任胡锦涛的少工委主任一职,一九八八年四月任全国政协常委、妇女青年委员会副主任,一九八八年以在职研究生身份获得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硕土学位,一九九八年获中央党校法学博士学位。一九九二年五月,退出共青团系统,只被安排担任国务院新闻办第一局局长。一九九三年五月任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後任文化部副部长。
二OOO年七月,胡锦涛刚接任中共组织工作大权,就调派李源潮任江苏省委副书记,胡锦涛接任中共总书记後的首次人事安排,就是让李源潮升任江苏省委书记,成为中国沿海大省的第一把手。
李克强离开河南是非之地
李克强一九五五年七月出生,安徽定远人。一九七四年参加工作,一九七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在职研究生毕业,法学学士、经济学博士。
不到五十岁的李克强,是胡锦涛培养的又一重点对象。一九九八年六月,他从团中央第一书记位置上退下後,立即被胡锦涛力保出任河南省省长。胡锦涛任中共总书记不到一个月,李克强即被提升为河南省委书记,时年四十七岁,是全国最年轻的省委书记。这次李克强被从农业大省河南调到重工业大省辽宁後,不但令他履历更完整,而且更重要的是,三四年後的中国,重工业在经济中的角色将更吃重,而胡、温大力鼓吹的"振兴东北”,也是未来中国经济转型的重头戏。因此,李克强在辽宁的成败事关重大。在辽宁呆上三年後,拥有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的李克强,将是既懂农业又懂工业的年轻领导人,不到国务院担任常务副总理,是否太浪费人才呢?
刘奇葆曾任国务院副秘书长
拥有经济学硕士学位的刘奇葆,五十一岁,担任过国务院副秘书长,是团派当中唯一从事过国务院全面工作的省委书记。刘奇葆从一九八0年开始在共青团负责宣传,一九八三年胡锦涛出任团中央书记时,他任安徽省团委书记。胡锦涛离开团中央时,曾将他推荐入新一届团中央任书记。一九九二年十月,胡锦涛出任中共政治局常委後,又将他推荐出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一年後,又为胡锦涛向朱熔基推荐,进入国务院任副秘书长,前後6年,取得丰富的全面国务院工作经验。现在升任广西区委书记,将来会否接手国务院的工作呢?
至於曾任中纪委秘书长的袁纯清,下届又会否从陕西省委书记升任中纪委书记呢?当然,这只是根据各人的背景与他们与胡锦涛关系的密切而所作的推断,会否成事还有很大变数。但是可以断言,这波人事变动只是中共接班卡位战的开始,而且还没涉及沿海地区、经济大省和中央重要部门,未来两年将出现更多从中央到地方的人事变动,到时候胡锦涛接班安排的轮廓将愈来愈清晰。
袁纯清有机会重回中纪委
曾任中纪委常委兼秘书长的袁纯清,在胡锦涛担任团中央书记时只是团中央学校部的一个干事。但是—他却能不断地得到胡锦涛的赏识,从干事升任副处长,後又升任处长,最後在胡锦涛要离开团中央之前又将他提升为学校部副部长。在胡锦涛手下工作的三年里,袁纯清连升三级,可见他与胡锦涛关系之密切。
袁纯清,一九五二年三月出生,湖南汉寿人。一九七一年十月参加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一九七一年十月至一九七五年十月为湖南省汉寿县公安局干警;一九七五年十月至一九七七年二月为湖南省常德地区公安局干警;一九七七年二月至一九八O年一月以工农兵学员被选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法律专业学习,一九七八年五月至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任北京大学团委副书记、学生会主席.一九七九年五月至一九八三年八月任全国学联副主席。一九八O年一月大学毕业後,被分配到团中央任学校部干事,後升任副处长、处长。一九八五年五月至一九八七年五月任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一九八七年三月至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任团中央学校部部长、共青团十二届中央委员、共青团中央常委。一九九二年十二月至一九九七年九月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一九九七年十月至二OO一年三月任中央纪委常委、秘书长;二OO一年三月至二OO四年一月任陕西省委副书记;二OO四年一月至十二月任陕西省委副书记、西安市委书记。同年十二月升任陕西省委书记。
袁於一九九四年九月至一九九七年七月在湖南大学国际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袁纯清有《中外改革与发展概览》 《论我国小型经济的体制转型》等论著上百万字。其中《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於一九九八年五月出版,为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青年经济学家文库之一,由经济学界前辈、北大教授萧灼基作序。(看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