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起兮云飞扬”,在反秦暴政的各路英雄中,刘邦所率大军是与项羽齐名的重要力量。在秦亡后的“楚汉之争”中,刘邦最终以弱胜强,建立汉朝,“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在 胜利后的一次宫廷宴会上,刘邦曾让诸将大臣说实话,项羽失败失天下,他成功得天下的原因。当然大臣们都给他美言,说他高明。可刘邦却谦虚的说他靠三个人 杰:出谋定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源源不断供给军粮,他不如萧何;率领大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取,他不如韩 信。
帮刘邦打下汉朝江山,大将功臣中,韩信确实是鼎鼎头功。司马迁评价:韩信于汉朝的功勋可以与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相比。
韩信的一生离奇曲折,本文拟作简单介绍。
一、年轻大忍有大志
韩 信是汉时淮阴,今江苏清江市人。出身贫寒,母亲过世竟无以下葬,家境窘迫到有时乞食的地步。一次垂钓于城下,遇大娘们在河中拍絮,一大娘见韩信饥饿,竟数 十日分自己的饭食与他。韩信非常高兴,对大娘说:“我一定要重重的报答你。”后来韩信出人头地,衣锦还乡后,曾召见分予他食物的大娘,赐与千金。
一次一屠户少年当众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好带刀剑,内心终是胆怯的。”“你不怕死,就杀死我;你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韩信仔仔细细的看了一下那少年,就俯伏在地,真的从他胯下钻过去了。一街市的人都笑韩信胆怯。
以 后韩信被刘邦封为大将军,带兵冲锋陷阵,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说明他并非胆怯之人。他有大忍之心,他才能担当大任,成为国家栋梁。更有意思的是,他封 王归国后,曾召使自己遭受“胯下之辱”的少年为楚中尉,即掌巡城捕盗的官。并对手下的将领们说:“这是个壮士,当他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他吗!杀他 无名,故忍到如此程度。”这就是有大志之人的大忍之心。“匹夫见辱”才“拔剑相斗”。
二、坚韧曲折任大将
在秦末反暴政的风云中,韩信先参加项梁的军队,无所知名。后追随项羽,多次向其提出计策建议,未被采纳,不被重用。
刘 邦封汉王入蜀后,韩信亡楚归汉,也未被重用,任接待宾客的连敖之职。因人犯法受连作当斩,十三人皆已斩,到韩信时,他临危不惧、昂首仰视。恰遇滕公夏侯婴 经过,又听韩信说:“汉王不想成就天下霸业吗?为何斩壮士!”夏侯婴惊奇其言,乃松绑免斩。后向刘邦推荐,被任命为管理粮饷的高级军官治粟都尉,仍不重 视。
韩信曾与萧何多次交谈,萧何非常看重他,并数次向刘邦推荐。诸将思念家乡,数十人逃亡东归。韩信想萧何一再举荐自己,未受重用,也逃亡 了。萧何听说,来不及报告刘邦,就去追韩信。有人告诉刘邦,说丞相萧何逃亡。刘邦大怒,如失左右手。隔两天,萧何去拜谒刘邦。刘邦又怒又喜,骂道:“你为 何逃亡?”,何回答:“臣不敢逃亡,臣去追逃亡的人。”刘邦又问:“你追谁?”何答:“韩信。”刘邦又骂道:“逃亡将领数十人你不追,你惟独追韩信,是谎 言欺骗我。”萧何答:“诸将容易得,至如韩信这样的人才,国士无双。大王如只想作汉中王,没有韩信的用处;大王如想争霸天下,非韩信没有可担当此大任的 人。”刘邦说:我也有东征之志,怎么甘心久居此地。萧何说:你如能重用韩信,他会留下,不能用,他终将逃走。
萧何推荐韩信任大将之职,并建议刘邦要选择良日,斋戒,设坛场隆重拜将。刘邦许可,诸将都很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要受命拜大将了。最后拜为大将的是韩信,大家都很惊奇。
历经曲折,韩信终拜大将。他最终未负刘邦的厚望和重托。
三、攻城掠地助汉王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后,向他请教争取天下的计策。韩信认为东進争天下的劲敌是项羽,他分析了刘邦与项羽的长短,认为刘邦应举兵东進,首先可轻取关中,所谓三秦可传檄而定。刘邦大喜,自以为与韩信相见恨晚,积极部署东攻目标。
公元前二零六年八月刘邦举兵东出陈仓,开始与项羽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
韩信作为大将军,立下赫赫战功。
刘邦攻楚兵败彭城后,原先归汉的塞王欣、翟王翳、齐王、赵王、魏王纷纷反汉与楚和。公元前二零五年八月以韩信为左丞相,带兵败魏,俘虏魏王豹,定魏为汉河东郡。
韩信与张耳以兵数万东攻赵,赵相陈馀布兵二十万于井陉口拒汉兵。广武君李左车向成安君陈馀献计:以奇兵三万人袭击汉兵粮道,断绝其粮草供应,赵兵深沟高垒,坚守不出,以奇兵断绝汉兵后路,不出十日,必获大胜。陈馀未采纳。
韩信派人打听,陈馀未采纳李左车之计,大喜。出奇计,佯装败走,赵军倾巢出营追击,汉兵二千人持赤色旗驱入赵营,拔掉赵旗遍插汉旗。赵军战汉不利,欲归营,见营皆汉旗,以为赵王诸将皆被虏,军心大乱,纷纷逃走。汉兵夹击,大破赵军,斩陈馀,擒赵王歇。
广 武君李左车是一人才,韩信爱才,令军中不要杀他,如能活捉者赏千金。被俘后,韩信亲松其绑,以师礼待他,向他讨教北攻燕、东攻齐的计策。广武君分析当时汉 军的形势,向韩信提出不以武力,而派辩士出使燕齐,以威势使其服从,即用兵先声后实的计谋。韩信听从其计,派使者至燕,燕从风而靡,不用兵而服。为镇抚燕 国,刘邦听从韩信建议,封张耳为赵王。
后韩信带兵东伐齐,齐王田广派使者到楚求救。项羽派龙且为将,号称二十万救齐。双方夹维水(今山东维 河)两岸布阵。韩信出奇计,晚上令人准备万余沙袋,把维水上游阻塞,带一半的军队渡河袭击龙且军。然后假意败退,龙且不知是计,还高兴的说:“我就知道韩 信胆怯。”遂带兵渡河追击。韩信派人撤去沙袋,上游的大水冲决而下,龙且大半的军队还未渡河,汉军抓住时机進攻,杀龙且,齐王广逃亡。后汉军追击,尽俘楚 军,擒杀田广。公元前二零三年,平定齐,刘邦听张良计,封韩信为齐王。
在楚汉对决的关键时刻,韩信拒绝项羽所派武涉、齐人谋士蒯通三分天下的计谋。公元前二零二年韩信带兵与各路汉军围困项羽于垓下,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大败项羽。后项羽乌江自杀身亡,刘邦汉朝终定天下。
四、封王贬侯遭谋害
在“楚汉之争”中,刘邦为招揽人才,与项羽决战,曾对有功将领進行封赏。如封张耳为赵王,黥布为淮南王,臧荼为燕王,信为韩王等。
韩信也在攻下齐国后被封为齐王,项羽被击破后,刘邦夺韩信军,改封韩信为楚王。西汉建立后不久,有人诬告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计,以巡狩南方游云梦之名,要求诸侯晋见,实想借此捕拿韩信。韩信不知,前往拜谒,果被刘邦所缚。后贬韩信为淮阴侯。
钜鹿守陈豨反叛,韩信的一门客因得罪韩信被囚,韩信欲杀掉他。门客的弟弟出首告发,说韩信要反叛袭击吕后。吕后与萧何共谋,使诈计假说陈豨反叛被平定,要诸侯群臣前往拜贺。韩信前往,吕后派武士绑缚韩信,谋害韩信于长乐宫,并夷灭韩信三族。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韩信曾策反陈豨,韩信门客之弟告发韩信欲反袭吕后,缺乏任何事实根据,是冤案。人们都知道秦桧以“莫须有”罪名谋害岳飞,是大冤案;吕后、萧何害死韩信同样是千古冤案、千古悲剧。理由有三。
之一:韩信的言行
如 若韩信要反叛,在“楚汉之争”中是最好的时机。那时他手握重兵,实力雄厚,天下纷乱,完全可称雄一方。刘邦汉兵平息纷争,一统天下,韩信又被剥夺了兵权军 队,这时谋反,那不是自投罗网,自寻死路吗?凭韩信的智慧、头脑他想不到吗?恰恰相反,他两次拒绝了反背刘邦,三分天下的劝说。
在刘邦、项 羽争夺天下的关键时刻,项羽派武涉往说韩信:二王(刘项)之事,权在足下。你投向右则汉王胜,你投向左则项王胜。说明在“楚汉之争”中,韩信举足轻重的作 用。武涉劝说韩信反汉与项羽连和,与刘邦三分天下。韩信回答:我当年追随项王,只不过是执戟宿卫殿门的,我的建议、计划不被采纳,因此倍楚归汉。汉王授我 上将军印,予我数万大军,好衣美食都分给我,言听计从,我才有今日。汉王深深的信任我,我不能背叛他,虽死也不变心。请你代我感谢项王的美意。
武 涉去后,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想以奇策感动他,以相面之说劝说韩信。说:看你的正面相,只不过封侯而已,处境又危险不安。看你的背面相,贵不可言(其 实是劝韩信反叛刘邦)。韩信请教缘故。蒯通分析了天下大势,说刘项的命运掌握在韩信之手,韩信向汉则汉胜,向楚则楚胜。也劝韩信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韩信 回答:汉王待我甚厚,载我以其车,好衣美食分予我,我应为他分担忧患,誓死效忠,我怎么可以向利背义啊!蒯通又劝说,人心难测,你想以忠信对待汉王,可你 勇略震主,功盖天下,身处人臣之位,很危险啊!韩信说考虑一下。又过几日,蒯通又劝说要韩信抓紧时机作决断。韩信不忍背汉,又自认为有功于汉,汉不至于对 他太无情。
从韩信的言行,说他谋反,实难令人信服。
之二:刘邦的奸计
“楚汉之争”中和西汉建立 初期,刘邦曾对功臣大将行封王之赏,先后分封了十余个异姓王。目地很明显:一方面为了在与项羽争天下中取胜,需招揽人才;一方面政权初建,尚不稳固,需安 抚功臣人心。因此,封赏功臣大将,绝非出自其本心、真心,只不过是权宜之计。他对功臣大将一直心存猜疑、忌恨,把诸侯王之子迁于关中,软禁长乐宫为人质。 一旦政权稳固,为保刘氏江山,他就开始对功臣大将大加杀伐。不断的以“谋反”为借口,或举兵讨伐,或奸计逼迫,铲除异姓王,然后封刘氏子弟同姓王取而代 之。燕王臧荼、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非韩信)等皆因此而被杀。
韩信虽不是刘邦直接所害,也是其铲除异姓王,大封同姓王奸计的牺牲 品,吕后、萧何只不过遂刘邦心愿罢了。韩信被人诬告谋反,刘邦命武士绑缚,韩信曾感慨:“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同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 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韩信的这番话是对刘邦大杀功臣的最好注解。
之三:吕后的野心
西汉建立后,以吕后为首的吕氏开始策划篡夺刘氏的江山。而汉朝的开国元勋无疑是其野心实现的阻碍。而韩信又是其最忌恨者,时刻想除掉。最后以奸计骗入宫中谋害。
韩信人生离奇曲折。一生为人:年轻有大志;胸襟开阔,有大忍之心 ;事主以忠信;知恩图报,以德报怨。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以孟夫子所言观之,韩信真乃顶天立地一大丈夫。
参考书:
《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书•高帝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