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更多推荐文章>>
您的位置:首页 > 海外新闻周记
中国媒体揭《白毛女》情节纯属编造
发表日期:2004-07-26
《收租院》,《白毛女》和其他反映黑暗"旧社会”的电影曾激发了几代人对"旧社会”地主的仇恨。然而近年来,海内外媒体不断揭露这些剧本的"创作”(编造)的真相。几年前,披露"刘文采大院”造假的《刘文采真相》曾引起国人的震惊,但旋即被中央批判和禁止。99年世界周刊曾发文揭露《白毛女》编造的过程。7月25日,国内媒体《中华读书报》发文详细披露了《白毛女》故事纯属编造的事实。 据《中华读书报》报道,"鲁艺”——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共创办的一所综合性艺术学院。1938年春创建,设有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四个专业系。抗日战争时期,奔向"鲁艺”成为当时革命青年最时尚的一种选择。艾青、丁玲、贺绿汀、贺敬之、王昆、于蓝、孙铮就是在这里被培养的。 由"鲁艺人”创作的歌剧《白毛女》可以称作解放区的文艺标志物,它激发了几代人对"旧社会”地主的仇恨,并且唱遍了延安、陕北、解放区甚至全中国。黄仁柯在其新作《鲁艺人——红色艺术家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中描述了《白毛女》创作的详细过程,披露了《白毛女》故事情节纯属编造的事实。 来源:传说中的白毛仙姑 1944年5月27日,"鲁艺”召开的欢迎会上,"西战团”演出的《把眼光放远一点》和其他一些节目,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作为"鲁艺”的院长,周扬在演出结束后很自然地会见了"西战团”的编剧邵子南,很自然地问了一句"最近在忙点啥?” 周扬身为解放区最有权威的文艺机构"鲁艺”的院长,这种问话自然也就有点例行公事的味道。因此,当邵子南告诉他:"搞了一个戏曲剧本,想请周扬同志指教”时,他也就很随意地说了一声:"好呀,拿来看看呀!” 其实,周扬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白毛仙姑的故事了。在此之前的1944年5月,《晋察冀日报》记者李满天在给周扬的信中,就已经谈到了这个故事。故事情节很简单,说在一个山洞里,住著一个浑身长满白毛的仙姑。仙姑法力无边,能惩恶扬善,扶正祛邪,主宰人间的一切祸福。至于这仙姑到底身居何方则说法不一, 山西人说在河北,河北人说在山西,反正就在晋察冀的一个洞里。 扭曲:痛斥剥削阶级 但是,周扬却从李满天描述的民间故事中,从邵子南 还没有定稿的戏曲剧本中,看到了一种新的东西。尽管他还一下子说不准确这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周扬立即决定由"鲁艺”创作并演出一部大型舞台剧,就以"白毛仙姑”为题材。当时中共的七大也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周扬心里希望通过这个大戏向七大献礼! 创作班子很快搭了起来。当时鲁艺戏剧、音乐、美术、文学四个系,由于新秧歌运动,戏剧、音乐两系经常联手,所以周扬便决定《白毛仙姑》由戏剧系主任张庚总负责,编剧邵子南,导演王滨、王大化、舒强,至于作曲则几乎汇集了音乐系所有的精兵强将:马可、张鲁、瞿维、向隅、李焕之。 邵子南在他原先的戏曲剧本的基础上,很快就写出了剧本的演出本,主题当然已经不是民间传说中的行侠仗义,而是反映阶级剥削给劳动人民造成的沉重灾难。 但试排几场之后,周扬很不满意。他认为无论从立意还是从艺术形式还是从表演格调,《白毛仙姑》都没有走出旧剧的窠臼,没有新意。为此,他明确地提出:"鲁艺”要在党的七大召开之前,创作演出一部大型的新歌剧《白毛女》;要赋予新歌剧 以新的主题,体现劳动人民的反抗意识,以鼓舞人民的斗志,去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张庚根据周扬的意见,果断地调整了创作班子。编剧换成了从文学系调来的贺敬之、丁毅,其他人马一律不动。 接受《白毛女》的创作任务后,贺敬之很快就以诗人的情怀和戏剧家的表述力,完成了新的剧本。新剧本确立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样一个新的主题,而这恰恰正是创作之初周扬看到但是没有明确说出来的那个"新的东西”。 刘少奇判"黄世仁”死 据悉,在《白毛女》创作组中,几乎包含了延安文艺界大部的精英。1945年4月28日,也就是中共七大召开的前一天,《白毛女》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举行了首场演出。来自全国的527名正式代表、908名列席代表以及延安各机关的首长,几乎倾巢而出,观看首场的演出。 首次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第二天一早,中央办公厅就派专人来向"鲁艺”传达中央领导同志的观感。第一,主题好,是一个好戏,而且非常合时宜。第二,艺术上成功,情节真实,音乐有民族风格。第三,黄世仁罪大恶极应该枪毙。 中央办公厅的人还就第三点意见做了专门的解释:"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农民问题,也就是反抗地主阶级剥削的问题。这个戏已经很好地反映了这个问题。抗战胜利后民族矛盾将退为次要矛盾,阶级矛盾必然尖锐起来上升为主要矛盾。黄世仁如此作恶多端还不枪毙了他?说明作者还不敢发动群众。同志们,我们这样做,是会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呀!”中央办公厅当时没有明确这是哪位领导同志的意见,直到很久之后演员们才知道,这实际上是刘少奇的观点。 在以后的演出中,黄世仁、穆仁智就被当场枪毙了,更让观众‘人心大快’。于是带著广大老百姓对地主阶级的仇恨,全国刮起了一股《白毛女》旋风。
据《中华读书报》报道,"鲁艺”——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共创办的一所综合性艺术学院。1938年春创建,设有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四个专业系。抗日战争时期,奔向"鲁艺”成为当时革命青年最时尚的一种选择。艾青、丁玲、贺绿汀、贺敬之、王昆、于蓝、孙铮就是在这里被培养的。
由"鲁艺人”创作的歌剧《白毛女》可以称作解放区的文艺标志物,它激发了几代人对"旧社会”地主的仇恨,并且唱遍了延安、陕北、解放区甚至全中国。黄仁柯在其新作《鲁艺人——红色艺术家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中描述了《白毛女》创作的详细过程,披露了《白毛女》故事情节纯属编造的事实。
来源:传说中的白毛仙姑
1944年5月27日,"鲁艺”召开的欢迎会上,"西战团”演出的《把眼光放远一点》和其他一些节目,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作为"鲁艺”的院长,周扬在演出结束后很自然地会见了"西战团”的编剧邵子南,很自然地问了一句"最近在忙点啥?”
周扬身为解放区最有权威的文艺机构"鲁艺”的院长,这种问话自然也就有点例行公事的味道。因此,当邵子南告诉他:"搞了一个戏曲剧本,想请周扬同志指教”时,他也就很随意地说了一声:"好呀,拿来看看呀!”
其实,周扬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白毛仙姑的故事了。在此之前的1944年5月,《晋察冀日报》记者李满天在给周扬的信中,就已经谈到了这个故事。故事情节很简单,说在一个山洞里,住著一个浑身长满白毛的仙姑。仙姑法力无边,能惩恶扬善,扶正祛邪,主宰人间的一切祸福。至于这仙姑到底身居何方则说法不一, 山西人说在河北,河北人说在山西,反正就在晋察冀的一个洞里。
扭曲:痛斥剥削阶级
但是,周扬却从李满天描述的民间故事中,从邵子南 还没有定稿的戏曲剧本中,看到了一种新的东西。尽管他还一下子说不准确这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周扬立即决定由"鲁艺”创作并演出一部大型舞台剧,就以"白毛仙姑”为题材。当时中共的七大也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周扬心里希望通过这个大戏向七大献礼!
创作班子很快搭了起来。当时鲁艺戏剧、音乐、美术、文学四个系,由于新秧歌运动,戏剧、音乐两系经常联手,所以周扬便决定《白毛仙姑》由戏剧系主任张庚总负责,编剧邵子南,导演王滨、王大化、舒强,至于作曲则几乎汇集了音乐系所有的精兵强将:马可、张鲁、瞿维、向隅、李焕之。
邵子南在他原先的戏曲剧本的基础上,很快就写出了剧本的演出本,主题当然已经不是民间传说中的行侠仗义,而是反映阶级剥削给劳动人民造成的沉重灾难。
但试排几场之后,周扬很不满意。他认为无论从立意还是从艺术形式还是从表演格调,《白毛仙姑》都没有走出旧剧的窠臼,没有新意。为此,他明确地提出:"鲁艺”要在党的七大召开之前,创作演出一部大型的新歌剧《白毛女》;要赋予新歌剧 以新的主题,体现劳动人民的反抗意识,以鼓舞人民的斗志,去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张庚根据周扬的意见,果断地调整了创作班子。编剧换成了从文学系调来的贺敬之、丁毅,其他人马一律不动。
接受《白毛女》的创作任务后,贺敬之很快就以诗人的情怀和戏剧家的表述力,完成了新的剧本。新剧本确立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样一个新的主题,而这恰恰正是创作之初周扬看到但是没有明确说出来的那个"新的东西”。
刘少奇判"黄世仁”死
据悉,在《白毛女》创作组中,几乎包含了延安文艺界大部的精英。1945年4月28日,也就是中共七大召开的前一天,《白毛女》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举行了首场演出。来自全国的527名正式代表、908名列席代表以及延安各机关的首长,几乎倾巢而出,观看首场的演出。
首次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第二天一早,中央办公厅就派专人来向"鲁艺”传达中央领导同志的观感。第一,主题好,是一个好戏,而且非常合时宜。第二,艺术上成功,情节真实,音乐有民族风格。第三,黄世仁罪大恶极应该枪毙。
中央办公厅的人还就第三点意见做了专门的解释:"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农民问题,也就是反抗地主阶级剥削的问题。这个戏已经很好地反映了这个问题。抗战胜利后民族矛盾将退为次要矛盾,阶级矛盾必然尖锐起来上升为主要矛盾。黄世仁如此作恶多端还不枪毙了他?说明作者还不敢发动群众。同志们,我们这样做,是会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呀!”中央办公厅当时没有明确这是哪位领导同志的意见,直到很久之后演员们才知道,这实际上是刘少奇的观点。
在以后的演出中,黄世仁、穆仁智就被当场枪毙了,更让观众‘人心大快’。于是带著广大老百姓对地主阶级的仇恨,全国刮起了一股《白毛女》旋风。
[宇明论坛hot!] [悄悄话] [加密访问悄悄话]
[ 关 闭 本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