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向灌水GDP宣战
(亚洲时报垚远12月22日撰文)近月来,中国各地地方侯诸都向上报告了"完美GDP”,以便为自己仕途铺开平坦大道,甚至因此酿成国际笑话。以中国总理温家宝为首的中国国务院,现正部署一场全国范围内的经济普查,正式向各地GDP浮夸风宣战。不过,可以预期,有关工作的开展一定会遭遇地方千方百计的阻挠。 中国官方新华社报道,中国国务院12月21日召开会议,部署中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并讲话。国务院强调,任何人均不得授意篡改、编造普查资料。要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严谨规范的工作,确保普查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曾培炎更形容:"这是一场国情国力调查的攻坚战”。 在温家宝的支援下,中国国务院正式向地方GDP浮夸风宣战。近年来,各地公布的GDP资料屡屡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GDP资料有着很大出入,作为衡量国民经济总量的关键指标的GDP,其变化是政府观察宏观调控效果和采取进一步行动的重要风向标,不一致的GDP资料对中央政府科学分析全年国家经济形势造成了人为的干扰。
中国国内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较早前报道,2004年7月16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全国GDP增长率为9.7%。然而上半年,从表面资料看,全国30省市区(西藏自治区、台湾省资料没有获得)GDP增长率简单算术平均达12.7%,其中海南最低为 10.3%,内蒙古最高达18.7%。地方和中央两者的统计资料明显偏差。
事实上,这些不实数据对中央政府科学分析国家全年经济形势、考察地方官员政绩都造成了人为的干扰,地方的GDP浮夸风更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
弄虚作假之风,在中国可谓是"源远流长”。1958年时,中国国内曾发生过一次全面性的统计数字竞相造假,造成极严重的大饥荒灾难,数以千万计的百姓死亡。事后中国当局曾为此痛加检讨,并因此而优先制颁了统计法,1996年,当局更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将该法加以修订。现在事实证明,该法的权威并未确立,"统计”仍被儿戏对待。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统计数字,有"水分”是必然的。
《人民日报》1998年2月26日第4版文《更准,更快,更全:调正统计"晴雨表”》公开批评政府人员统计作业"弄虚作假,不容轻视”。
《了望新闻周刊》1998年4月13日出版的一期也曾报道,中国国家统计局会同监察部、法制局(现已改为国务院法制办公室),联合举行一次"全国统计执法大检查”,以求明悉统计数字的可靠性,结果查出统计违法行为60,000多起,其中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占56.7%;拒报、屡次迟报统计资料的占18.4%;其它统计违法行为占24.9%。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政策法规司发言人表示,这60,000多起算是比较轻的,另外主案查处了15,000多件情节严重的"统计违法案件”;当事人要受行政或刑事处分。
该报道引述被征调参加检查工作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强说,统计中虚报、瞒报、造假的现象,在县、乡、村三级是普遍的,很多地方的统计数字是糊涂帐,基层单位一般都有两本帐,一本对上,一本自己用。报统计数字不是根据事实,而是看对本身有无利益:如果事涉利润、税收,就尽量瞒报、少报;如果多报能获表扬,就多报。整个情况是"村骗乡,乡编县,一级一级往上骗!”。
北京高层也明白,统计数字普遍造假的根由,在于"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政风,即当官的只要向上报出好看的数字,就会被提拔重用。有的地方把"完成或超额完成经济工作任务”当做升官的唯一条件,因而当事人便以虚报统计数字的手段,来达到升官目的。。
中国前任国家总理朱镕基就曾公开批评地方的统计资料水份多。就在两年前,地方公布的资料与中央发布的资料间明显的落差就让中国政府无比尴尬,更成为国际间的一大笑话。
国内媒体《北京青年报》曾有报道,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出版的《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1年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之和大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GDP,其GDP增速也高于全国GDP增速。具体差异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1年全国GDP为95933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年增长7.3%;而全国各地区GDP之和为106766亿元,其中增速只有4个省份在8.4%以下,其余均在9%以上。
地方与中央两者间不一致的GDP资料不仅对中央政府科学分析国家全年经济工作造成了干扰,对于中央考察地方官员也不无影响。
有意见就指,在中国,GDP一直是中央考察地方官员的政绩的一大指标。正是由于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官员的组织考核和升迁与GDP密切相关,也造成了对地方官员对GDP数位的强烈追逐,并为此不惜捏造资料,这就是为什么地方GDP统计数值永远高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的原因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日前就此表示,目前统计存在的弄虚作假的违法行为得不到追究,一些干部利用虚假统计资料编造政绩升迁,必须引起重视。
各地统计出来的数位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位偏差如此之大成为外界质疑统计数位的一个重要口实,也大大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肃查各地统计工作已是不容回避。
事实上,GDP统计资料不一致已经引起了中国国务院高层的关注。针对各地的GDP浮夸风,以温家宝为首的中国国务院正着手部署一场全国范围内的经济普查。
不过,可以预期,即使有经济普查,有关工作的开展一定会遭遇地方千方百计的阻挠。过去中央工作组进驻地方办工,经常都会遭遇地方官员企图行贿甚至加以恫吓的情节。2000年,中纪委在中国广东汕头迎宾馆调查当地税务走私大案时,更发生一场神秘火警,导致五名中纪委查案官员死亡的事件。诚如曾培炎所言,这确实是一场不寻常的中央地方攻坚大战。(据看中国 题目略改)
◎ 陈劲松:中国经济数据 真假难辨
近期,国家统计局发布新规:从2005年1月1日起,各省不得再自行发布GDP数据,而由国家统计局统一发布。这项措施,也被称为"改革”。 这一所谓"改革”的背景是,许多年来,中央与地方的统计数据,始终不能合拍,差距甚至越来越大。年年都出现一个荒唐的现象:在中国出版的各种《统计年鉴》中,"一加一不等于二”,即,各省市的经济产值加起来,并不等于全国的总产值;同样,各市县的产值加起来,也不等于全省的总产值。
以 2004年上半年为例,北京中央公布,全国的GDP是58773亿人民币,全国GDP,应该是各省市自治区GDP的总和。然而,31个省市自治区同一时期的GDP总和却是70273亿,比北京公布的58773亿多出11500亿,差距高达1/5;各省市自治区的GDP增幅,均是双位数,平均高达 13.4%,比北京公布的9.7%,高出3.7个百分点。
如果北京公布的数据属实,则证明地方造假;如果地方公布的数据属实,则证明北京造假;事实上,双方都在造假。今年,北京的造假更甚于地方。因为,北京公布的产值,需要证明宏观调控政策"见效”,过热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控制,中国经济有希望实现"软着陆”,等等。否则,以地方上两位数的增长率,如何向国际上交代?
最近到访澳门的国家主席胡锦涛,也不由自主地泄露了个中玄机,他透露,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仍将达到9.1%,与去年持平,间接承认宏观调控的失败,因为,原先的调控目标,是将经济增长率压缩到7%。
"宏观调控”受到各地官员的抵制,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其实,在此之前,各级官员为了各自利益或"政绩”的需要,谎报当地产值,早已非常普遍。对这一点,国内御用学者已经公开承认,并保守地估计,当地经济繁荣时,上报产值下调2%,目的是为了少交税;当地经济萧条时,上报产值上调2%,目的是为了夸大"政绩”。
中国经济数据,真假难辨,令世界头疼,让许多人摸不着头脑。无怪乎,就连最亲中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巴尔都完全不相信中方的统计数字,干脆不客气地下了个结论:在过去二十五年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不可能达到8-9%,最多是6%,他说,亚洲"四小龙”以平均6%的速度连续增长了37年,从1960 -1997,那就是世界上最好和最长的经济增长表现了。
此前,中国的统计资料分五级核算,中央、省、地、县、乡,一层层上报资料。每到10 月份要报统计资料的时候,各乡干部都要请邻乡干部吃饭,互相打听对方要报多少。一般而言,既不能报得太高,也不能报得太低,太高,招风惹眼;太低,显得落后,如何上报,是一种"政治艺术”。乡报到县,县报到省,省报到中央,层层虚报,误差越来越大。"官出数字,数字出官”,这也便是中国经济神话的由来。
这一回的所谓统计"改革”,等于是剥夺各地经济统计权力,一切收归中央,一切数据以北京公布的为准。实际上,这是一种倒退,为经济统计的进一步造假奠定基础。道理很简单,在既无监督、又无对比的情况下,谁能保证国家统计局数据的真实和准确?
在制度规范的国家,尤其法制健全的西方发达国家,不仅中央政府有一套完善的统计制度,各行政区域,即各省市、乃至于各镇各乡,都自有一套完善的统计制度。与此同时,还有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统计系统,比如,民间研究所或资深财经刊物,或由经济权威人士组成的民间委员会,他们定期展开独立的经济统计,发布独立的统计报告。政府公布的经济数据,就建立在这种有对比、有监督的基础之上,经得起推敲和检验。非但如此,在这些国家,经济统计的频繁程度,甚至具体到每一个星期;经济统计的翔实程度,甚至具体到每一项。比如:某周领取失业救济的人数,其中增加或减少的人数,以及由此计算出的失业率,或失业率升降值。国家领导人的民意支持度,往往随着经济数据的高低而起伏,迫使其诚惶诚恐,居安思危,不断采取因应措施。
当今中国,任何一条政策调整或改变,几乎都被当局冠以 "改革”二字,给人的感觉,一切都在"进步”。事实上,有些改变,往好的方向发展;有些改变,往坏的方向发展;有些改变,则是"换汤不换药”。而所有这些东西,统统被美其名曰"改革”,不仅名不副实,而且鱼目混珠。此番所谓统计"改革”,就是明摆着的倒退。《自由亚洲电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