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里讲一个著名的反派人物-----春秋时霸主齐桓公对敌人言而有信的故事吧:
鲁国曹沫是勇士兼大力士,被喜爱有力气的人的鲁庄公任命为将军,与齐国交战,曹沫多次战败逃跑。鲁庄公害怕了,就献出遂邑地区求和。但还继续让曹沫任将军。
齐桓公答应和鲁庄公在柯地会见立盟。桓公和庄公在盟坛上订立盟约以后,曹沫手拿匕首胁迫齐桓公,桓公的侍卫人员没有谁敢轻举妄动,桓公问:"您打算干什么?”曹沫回答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而大国侵略鲁国也太过分了。如今鲁国都城一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意思是说,你们侵略鲁国已经深入到都城边缘),您考虑考虑。”于是齐桓公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曹沫扔掉匕首,走下盟坛,回到面北的群臣的位置上,面不改色,谈笑如常。桓公大怒,想背盟毁约。管仲说:"不可。贪图小的利益用来求得一时的快意,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不如归还他们的失地。”于是,齐桓公就归还占领的鲁国的土地,曹沫多次打仗所丢失的土地全部回归鲁国。
从今天的眼光看来,齐桓公是在被曹沫暴力逼迫下许下的诺言,完全可以不遵守,不但不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而且还可以下令将鲁庄公和曹沫抓起来,并且发兵将鲁国一举消灭----弱小的鲁国本就是齐国手下败将,而今国君和大将一齐被俘,更加非其对手了。那样做,在道义上并没问题:毕竟鲁国"违规”在先、曹沫"施暴”在先嘛。
如站在曹沫立场上考虑问题,则应挟持齐桓公作人质,撤出鲁国,等齐桓公的许诺一一兑现之后再放还。而曹沫却"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万一桓公变卦,难免危及自己、庄公的生命乃至鲁国的安全。太冒险了。
这个故事见于《史记-刺客列传》又见于《管子》、《吕氏春秋》、《战国策》、《鹖冠子》诸书,可见此事在战国时颇为流行。《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曹沫手剑劫齐侯》中,故事结尾有所不同。"王子成父诸人,俱愤愤不平,请于桓公,欲劫鲁侯,以报曹沫之辱。桓公曰:寡人已许曹沫矣!匹大约言,尚不失信,况君乎?众人乃止。明日,桓公复置酒公馆,与庄公欢饮而别。即命南鄙邑宰,将原侵坟阳田,尽数交割还鲁。昔人论要盟可犯,而桓公不欺,曹子可仇,而桓公不怨,此所以服诸侯霸天下也。”
但不论是主动信守誓约还是听管仲劝谏,权衡利弊之后,齐恒公都"说话算数”了。从眼前看,齐恒公似乎很傻,丢了面子又丢了土地,让曹沫名利双收,得回失地,又一"劫”成名,成了"后世侠客之祖”。但从长远看齐桓公却成了更大的赢家,蠃得了美名美德良好的信誉,从而"九霸诸侯,一匡天下”。那是多么巨大的一笔无形资产啊,"此所以服诸侯霸天下也。” 《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有诗曰:
巍巍霸气吞东鲁,尺剑如何能用武? 要将信义服群雄,不吝汶阳一片土。
从这个小故事中可见,我们的先人是多么讲究诚信,连以略谋争强的政客和"霸主”都那么践言守约。历史上正派反派人物的守信故事多如牛毛,帝王们更是出言难悔,所谓君无戏言,金口玉言。尽管历代君主没出息多戏言者不少,但明目张胆地以"说话不算数”、"失信于天下”为荣者,那是绝无仅有----仅有发明"阳谋”论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一人也。
老毛以后,中共遂愈趋愈下,从最高领袖到各级领导各级政府机关,轻诺寡信,食言而肥,朝三暮四,朝令夕改,语言巨人,行动矮子,羞耻之心尽丧,狡诈之徒横行,甚至以擅于讲假大空话为能,以欺人欺世为能。党文官腔成了谎言的同义词。"恶劣的政治道德规约象瘟疫一样传染给人民,于是,人民也习惯于欺诈、残忍和不讲信义了”(法-路易斯-博洛尔),上梁不正下梁歪,广大民众自然亦纷纷效颦,自上而下,自官而民,"肛口屁言”、臭屁喧腾,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中国遂沦落成了谎言大国、骗子大国,中共则无愧于最大的以暴力服人、以假话欺人的流氓无赖党之称矣。
诚信缺失已久,诚信之魂兮何时归!(2005、1、16 )(据《议报》第182期 略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