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旱灾
《洪范五行传》曰:"君持亢阳之节,兴师动众,劳人过度,以起城邑,不顾百姓,臣下悲怨。然而心不能纵,故阳气盛而失度,阴气沉而不附。阳气盛,旱灾应也。”
周厉王的暴政与旱灾
厉王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前858─前853年),西周的西北连续六年大旱。持续长时间的大旱,加上厉王的腐朽残暴,结果是饿殍载途,白骨盈野。
旱灾结束后,人民需要休养生息。可是,身为一国之君的厉王,却变本加利地剥削和压榨人民。他于灾后进一步把原来公有的山林川泽霸占为已有,不许人民樵采渔猎。厉王所为的结果是广招众怒。在遭受数年旱灾之苦之后,又断绝了鱼猎薪樵之源,造成民怨沸腾、国库空虚、民不堪命。
为控制社会的言论,厉王从卫国请来巫师,借助巫术去侦察人们的窃窃私议。卫巫顺从厉王的旨意,肆意指控国人"谤王”。一经卫巫指控的人便遭到杀戮。这样一来,人们都敢怒而不敢言,路上见面,以目示意。镐京城内,一片恐怖气氛。当时,大臣召公见厉王如此倒行逆施,便向他进谏。召公曾说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把水堵上,一旦溃决,伤人更多……如果硬要堵住人民的嘴巴,不让说话,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但厉王根本听不进这些话,继续一意孤行。
在天灾、人祸的双重折磨下,民不堪命,都不顾一切盼望天下大乱,不惜与暴君同归于尽。这一天终于到来了:厉王三十七年(前842年),在小领主共伯和的领导下,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不可一世的暴君厉王,被吓破了胆,流亡于彘(今山西霍县),结束了其残暴的统治。
周宣王的无德与旱灾
周宣王末年(约公元前803年),西周又发生了大旱灾。这场旱灾,持续时间更为长久。大旱不仅使河流、池沼完全涸竭,而且森林、草木皆干枯而死。农田、庄园,都变成了一片荒野。没有粮食,连人畜饮水都发生了因难。《诗·召旻》记载了这次大旱灾:"旻天疾威,天笃降丧。瘨我饥馑,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旱灾带来的是一派庶民逃亡,邑里空虚,村落萧条,田园荒芜的衰落景象。
面对持续严重的旱灾,周宣王继用了先朝的祈禳。《春秋繁露·郊祀》载: "……王以不雨,遇灾而惧,整身修行,期欲以稍去之” (《帝王世纪》)。但是,宣王没有商汤的德行,无论他祭祝,还是"整身修行”。都无济于事。旱魔仍在肆虐。
明朝的苛政与旱灾
明万历年间,政府的赋役越来越重。随之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先秦晋,后河洛,继之齐、鲁、吴越、荆楚、三辅,并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万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天启(1621─1627年)末到祟祯(1628─1644年)初,陕西连年饥荒,饿殍 遍野、死者枕籍。尤其是陕北,终年无甭,赤地千里,草木全枯,易子而食、人相为食的事件屡屡发生。各地因干旱而无法生存下去的农民揭竿而起。与此同时,祟祯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南北两京、山东、河南、陕西等地连续四年遭受。大旱”、"大旱蝗”,饥民遍地.杀官掠府、开库分粮的事情到处发生。农民起义声势浩大。明王朝在内外交因及连年的大旱、大蝗, 瘟疫之中.迅速走向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