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国大陆异象不断,7月28日(黄历六月初八)这天,北京突降罕见的“六月雪”,不禁让人联想到“窦娥冤”的故事,民众也纷纷表示,六月下雪,必有奇冤。也有网友表示:7月28,七(弃)二八(共)。弃共!然而官媒引中共专家急称,这是“霰”而非雪。如果这样,按古籍记载,“六月飞霰”却对应当权者大凶,以及当世大冤情。
北京降“六月雪”引民间热议 官方急维稳:是霰不是雪
根据《北京日报》报导,28日下午3时20分,有北京市民发现窗外竟然“大雪纷飞”,这种现象持续了5至6分钟,该市民录下视频,并说这是第一次见到大热天下雪的情况,“我一开始以为只是下雨了,可仔细一看,居然是雪!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把手伸出窗外一接,雪花碰到手立即化了,这不是雪是什么?”
陆媒引述中共专家称,此“雪”为“霰”,是夏季强对流天气里出现的“霰”,又叫“软雹”,是人们常叫的“小冰雹”,其成因与下雪有根本不同。
然而,据公开资料显示,“霰”与雹、小雹和冰珠不同。“霰”是冷水滴遭遇雪晶而形成,颗粒小,碰触时容易碎裂,是一种稳定的“固态降水”,常出现在降雪前或与雪同时降落,而冰雹则常出现在对流活动较强的夏秋季节。这样看来,“霰”和雪有直接的关系,但和夏季的冰雹关系不大。
解迷:“霰”究竟是不是雪?
关于“霰”与雪的关系,我们或许可以从中国古代的书籍中找到答案。
据《太平御览》记载,《尔雅》曰:雨霰为消雪。(郭璞注云:霰,冰雪杂下,故谓消雪。)又曰:雨雪相和为“霰”。
《农候杂占·卷三》记载,《传》曰:霰,暴雪也;《笺》云:雪自上遇温气而抟谓之霰。按《释名》霰,星也。冰雪相搏如星而散。
《韩诗》薛君注曰:霰,霙也。(注:“霙”是指雪花,民间俗称“雪粒子”。)
此外,“霰”又有“米雪”之称。《五杂俎》曰:“霰,雪之未成花者,今俗谓之米粒雪,雨水初冻结成者也。”白居易有诗曰:“风飘细雪落如米。”
众多古籍记载:酷暑降雪霰乃朝廷凶兆
古人认为,在酷暑的时节却天降大雪、冰雹或雪霰,都是不祥之兆,而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往往是国君失去节制而狂妄,臣下怠慢而不敬,上下失道,不祷神求福,废弃祭祀上天和祖宗的礼仪,不顺从天时所致。
《历学会通》说:“雨雹雨霰,外国侮而臣后专”;“霜雪之降,苟非其时,政在大臣而不在辟”。大意是,天降冰雹或霰雪,代表外有敌国侵犯,内有大臣专权;霜雪若出现在不该出现的时节,则意味着,政权在大臣手中而非国君。
据唐代《开元占经》记载,《易通卦验》曰:“干得坎之寒,则夏雨雪。”
《天镜》曰:“夏雨雪,必有大丧,天下兵起。”
《诗推度灾》曰:“违天地,绝人伦,则夏雨雪。”
京房《易候》曰:“夏雨雪,国殃,必有丧,司马为乱。”又曰:“君死国亡。”
《汉书·五行志》记载,西汉学者刘向说:“盛阳雨水,汤热,阴气胁之,则转而为雹。盛阴雨雪,凝滞,阳气薄之,则散而为霰。”意即:阳盛时降雨如热水一样滚烫,而阴气逼近,就会变成冰雹;阴气盛,雨水就凝聚为雪,阳气逼近它,则散而为霰雪。
晋惠帝光熙元年(公元306年)闰八月甲申朔,天降霰雪。《晋书》记载:“今雪非其时,此听不聪之应。是年帝崩。”意即:如今不是降雪的时令却降雪,这是君王听不进正确意见的应兆。就在这年,晋惠帝驾崩了。
《宋书》记载,晋安帝元兴三年(公元404年)正月甲申,天降霰雪,又响雷。“雷霰不应同日,失节之应也。二月,义兵起,玄败。”意即:雷和霰不应在同日出现,否则就是违背节令的应兆。二月,义军起兵,东晋将领刘裕讨伐篡晋的桓玄,最后桓玄兵败被杀。
《天中记·卷三》说:“雪霰兆凶”。意即:雪霰是凶兆。
《南史》有载,梁元帝萧绎的徐妃当年在出嫁的前夕,车子行至西州时,突然疾风大起,吹倒了树木和房屋。过了没多久,天突降雪霰,帷帘都变成了白色;待到徐妃年长一点回家时,又打起大雷,震碎了西州府衙的两根柱子,梁元帝认为不祥,后来徐妃果然不恪守妇道。
学者:六月初八飞雪(霰) 对应当世最大奇冤
在中国古代,常有“六月飞雪,必有奇冤”的说法。像“六月飞霜”、“六月飞雪”这类异常天气,一般都是那个地方的官府或皇帝做了不得民心的坏事,或暴政导致当地冤气深重,招致天怒人怨才从而出现了“六月飞霜”。
《窦娥冤》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六月飞霜”的最初是来自唐代徐坚《初学记》卷二引《淮南子》中的一个典故:战国时期,燕国的贤臣邹衍被奸臣陷害入狱。邹衍仰天大哭,当时正值盛夏六月,却突然天降大雪。燕王见此异象,意识到邹衍的冤情,于是将他释放。
如今北京出现这场“六月飞雪”也绝非偶然,似乎是上天在暗示世人,人间有奇冤。
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艾肯商学院讲座教授谢田在推特上发文表示,北京7月28日降雪这天是黄历六月初八,而21年前的1999年7月20日,也是黄历六月初八,中共自1999年7月20日开始镇压法轮功,进而活摘器官,制造了当世最大的奇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