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欢迎来到《薇羽看世间》,中华民国迁往台湾之前,中国大陆出现了不少才子佳人,比如茅盾、老舍、巴金、丁玲,郭沫若、上海文坛的四大才女:,张爱玲、苏青、关露和潘柳黛等等,可惜 他们中大多数被中共的谎言欺骗,选择留在了共产中国,丁玲、郭沫若甚至对中共百般逢迎,失去文人节操,即便这样,留在大陆的几乎没有人能摆脱中共的迫害,最令人唏嘘的要数老舍和关露。
老舍在文革中不堪侮辱、投湖自尽,关露被多次被关押入狱,好不容易在1982年平反,瘫痪在床的她还是自杀身亡了,与他们不堪的命运相比,张爱玲可谓是独具慧眼,早早的就看透了中共的邪恶本质,因为不想脱掉旗袍,穿上那无聊的人民装,她最终潇洒的润出了中国大陆,被现代国人称作跑路天后,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张爱玲的故事,看看她是怎样在人生关键的时刻,做出最正确的选择的,张爱玲1920年出生 本名张瑛,她是清末名臣李鸿章的后代,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的长女,父亲张志沂是典型的达官遗少。
母亲黄逸梵是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后代,继母孙用蕃是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孙宝琦之女,张瑛从小才思敏捷3岁就会背诗,7岁写出了生平第一部小说,内容是关于小姑子陷害嫂子的,难以想象 一个7岁的小姑娘,是如何敏锐地观察并勾画出,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的,可见张爱玲天生就具备,超越常人的对于人性的洞察力,因为她父亲喜好鸦片 流连妓院,而母亲黄逸梵是个有新思想的富家小姐,看不上这样的父亲,也不甘心像传统女性一样在家养育儿女,10岁时 她父母离异,母亲离婚后前往欧洲留学。
这一年 母亲给张煐改名为张爱玲,「爱玲」是英文「Eileen」的译音,因为母亲沈迷于自己多姿多彩的名媛生活,很少真心关心过张爱玲和弟弟,所以 她和母亲之间关系疏远,到14岁时 父亲再娶,张爱玲和弟弟从此饱受继母的虐待,从小到大的没有感受过,温暖亲情的人生经历,也让张爱玲似乎更懂得世态炎凉,「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里面爬满了蚤子」,这是张爱玲18岁时,写在散文《天才梦》结尾处的一句话,仅这一句,就能让人体会她对人世间丑恶的洞彻,19岁时 中学毕业的张爱玲拿到奖学金,原本要前往伦敦大学深造,但因为欧洲大陆二战爆发。
她转而赴港,在香港大学文学院就读,1941年底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香港后 港大停摆,张爱玲不得不回到上海避难,她就读于圣约翰大学,后因经济原因辍学,此后便以文学创作谋生,1943年 张爱玲因为小说,《沈香屑·第一炉香》而一举成名,之后她陆续发表了,《倾城之恋》、《心经》、《金锁记》等,中短篇小说,一举成为上海最红的女作家,她对世事的洞察,对世态人情的把握,对人性的思考是如此的淋漓尽致,又如此贴近生活,以至于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就在这个时候,张爱玲结识了。
汪精卫政权的宣传部次长胡兰成,1944年 两人秘密结婚,但风流成性的胡兰成又在婚外与他人同居,最终张爱玲在1947年与其分手,后来因为胡兰成日伪汉奸的身份,深受牵连的张爱玲被公开指责谩骂,但她从不辩解 始终一言不发,1940年代 当左翼文学风行的时候,就有人问张爱玲,能否写写「无产阶级」的故事,她说自己不会,要末只有阿妈她们的事,我稍微知道一点,后来明白这些旧家庭的老妈子,也不能算作无产阶级,她也就不打算写「无产阶级」的事了。
1949年中共建政以后,张爱玲的作品自然都被归入小资一类,不过 她也被列为,可以「争取」的对象,被政治找上的张爱玲感到惊恐和不安,她曾对朋友说 她感到一种压力,一种非要她写甚么的压力,事实上 她不得不开始尝试写,「无产阶级」的故事,她的长篇小说《十八春》的结尾,男女主人公投身了革命,在延安再度相逢,尽管突兀的结尾表现出,她生硬地、努力,向「无产阶级新政权」的主旋律靠拢,但书中的一句话还是透漏了她真实的内心:,政治决定一切 你不管政治,政治要找上你。
1967年 张爱玲润到美国后,改写《十八春》并更名为《半生缘》,对比《十八春》和《半生缘》,她淡化了政治色彩,在《十八春》中美化中共的文字,几乎无迹可寻,小说的结局更是有明显的变化,在《半生缘》中,结局在曼桢和世钧,翠芝和叔惠两对恋人相遇后便戛然而止,完全没有了投身革命的牵强,完成《十八春》半年后,张爱玲又写了《小艾》,她原本构思的小艾,为了脱离底层的卑微身份,曾主动挑逗席家少爷,与排字工人结婚后,小艾一心想发财,待到「解放」后 小艾才发现。
发财是没有指望的,张爱玲很清楚,在中共统治下的中国,现实中 是不能写真实的人性的,所以她改成了一个「无产阶级故事」:,「旧社会」的婢女小艾,被席家老爷强奸,又被姨太太毒打至流产,最后与排字工人结了婚,苦苦挣扎之后,小艾才等来了好世道:,一个被「解放了」的「新中国」,小艾幻想着 自己将来的孩子,会处于「不知道是怎样一个幸福的世界」,1950年,张爱玲应上海宣传部长夏衍之邀,参加了上海第一届文艺代表大会,尽量不引人注意的张爱玲,特意挑选了一袭深灰色旗袍。
外罩白色网眼绒线衫,虽然坐在后排 也没有发言,但在五百多人,几乎统一的蓝色和灰色中山装的海洋里,她这副旧上海女人的普通打扮,已经成了「众目睽睽」,1951年底,文艺界开始搞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爱穿旗袍的张爱玲自然成了改造对象,一直对她礼遇有嘉的,上海宣传部长夏衍,有一天专门找她谈话,今后还是变一变装束吧,你穿列宁装或者中山装也许更好看,张爱玲一言不发的离开了,不久 张爱玲被安排随,上海文艺代表团到苏北农村参加土改运动,体验革命生活,两个月短暂的经历让她十分痛苦。
她觉得自己无法,「写英雄」、「歌颂土改」,她说 时代纪念碑式的作品,我是写不来的 也不打算尝试,1951年 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最后一次与张爱玲见面时,问她对未来的打算,沉默良久之后 张爱玲说:,人民装那样呆板的衣服,我是不会穿的,她拒绝了夏衍的挽留,以继续因抗战而中止的香港大学学业为由,准备离开大陆 前往香港,在《对照记》里,张爱玲描述了她申请出境的过程,当时她穿着一件素净的花布旗袍,到上海派出所办护照:,警察一听说要去香港 立刻沉下脸来,仿佛案情严重 就待调查定罪了。
幸而调查得不很彻底,没知道我写作为生,不然也许没这么容易放行,一旦批准出境 马上和颜悦色起来,因为已经是外人了,地位仅次于国际友人,像年底送灶一样,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代为宣扬政府待人民的亲切体贴」,担心夜长梦多,张爱玲只告诉了朝夕相处的姑姑,临走前 她预感到未来难测,为避免连累姑姑 她与姑姑相约:,以后断绝往来 不打电话、不通信,姑姑把珍藏的家族照相簿交给她保存,二人就从此决别 再无相见,1952年7月,32岁的张爱玲乘火车到广州,再从广州乘火车到深圳出境,在《浮花浪蕊》里。
她也写了在罗湖桥过海关的经历:,过海关检查时 张爱玲忐忑不安,紧张到极点 生怕被扣下,那边香港的检查站也一样的简陋,香港警察把入境者们的证件收去查验,拖了很长时间,桥堍有一群挑夫守候着,过了桥就是出境了,但是她那脚夫显然还认为不够安全,忽然撒腿飞奔起来,倒吓了她一大跳 以为碰上了路劫,也只好跟着跑 紧追不舍,挑夫是个小老头子,竟一手提着两只箱子,一手携着扁担 狂奔穿过一大片野地,半秃的绿茵起伏,露出香港的干红土来,一直跑到小坡上两棵大树下,方放下箱子坐在地下歇脚。
笑道:「好了!这不要紧了」,一身旗袍的张爱玲终于通过罗湖桥,到达香港 落落大方的将旗袍穿了一生,在香港的三年,她创作了两篇小说,《赤地之恋》和《秧歌》,目前 尽管张爱玲的其它小说,都可以在大陆公开出版,但这两部却始终被封杀,因为它们被视为「反共」,《赤地之恋》的时代背景是土改,三反运动和韩战,小说真实描写了中共对人性的摧残与控制,而《秧歌》则表现了中共土改的残酷,土改的结果是农民斗倒了地主,却遭到所谓「新」政权更严重的盘剥,富庶的江南成了饥饿之地。
饥饿的农民发出抗议的声音后,被当局派兵镇压,农民的反抗被瓦解,最后沦为政权的奴隶,明明是丰年,可是农民却吃不饱 为什么?,在这部小说里,饥饿是农民和政府矛盾的具体表现,令人感叹的是,这部写在1955年的书,惊人地预言了,1958年中共三年大饥荒的悲剧,张爱玲在小说中还预言:,时代是仓促的 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正如张爱玲所预言的那样,中国在中共的治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至少八千万中国人被迫害致死,三年后 张爱玲离开香港、定居美国。
80年代 中共有意邀她回国访问,被她回绝了,张爱玲晚年在美国离群索居,但并非像有些人说的境遇凄惨,只是她对世界,对人生没有更多需求,不想被外界打扰,据她在美国最亲近的朋友说,张爱玲看破了世事,是少有的活得通透的人,她不执着、不攀缘,无是非、无贪瞋,虽然在作品里描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自己并不受七情六欲所缚,她的叙事 总是点到为止,自己从不深陷其中,她也不太留恋过去、不留恋上海,言谈上,也从不表示对什么事物有憎恨之意,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她也只是看看而已,从没有占有的欲望。
这样的张爱玲,也是看透人世间丑恶炎凉之后,超脱世俗的一种升华,1995年9月8日,75岁的张爱玲逝世于加州的公寓内,无疾而终 遗容安详,人生最重要的是选择,很多人都没有在关键的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 从此毁掉一生,张爱玲是少有的智者,仅仅凭借自己强烈的直觉和洞察力,就判断出中共治下,人民生活将苦不堪言,张爱玲更智慧的是,她头也不回的离开了,这个逼她穿人民装的共产国家,连穿旗袍都是一种罪过的时候,人还有什么自由可言?,好 今天我们就分享到这里,薇羽看世间 我们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