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像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这些我们曾经深信不疑的百年媒体,如今却面临越来越多的质疑与批评?它们的报导,为何从事实的呈现,逐渐变成了立场的宣示? 看中国网站 禁止建立鏡像網站。返回正版看中国网站。
本文将从“意识形态的转变”与“中共的利益渗透”两个核心角度,结合民运领袖唐柏桥先生的亲身经历与观察,揭示这些媒体巨擘变质的深层原因。我们的目标是帮助读者理解当代媒体运作的复杂性,并在此基础上,培养独立思考与批判性解读新闻的关键能力。
为了理解这些力量如何在现实中运作,让我们首先检视一个近期引发全球关注的争议事件,主角正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公共广播机构之一:BBC。
BBC — 从公正的裁决者到带有偏见的球员
BBC曾被视为客观、公正的代名词,但近年来的一系列事件,使其“公正裁决者”的形象受到了严重侵蚀,反而更像一个“带有偏见的球员”。
一次“恶意剪辑”引发的风暴
近期,BBC因其在一部纪录片中对美国总统川普在第一任期最后,于1月6日的演说进行“恶意剪辑”而陷入舆论风暴。BBC将川普在演说中相隔近一小时的两段话拼接在一起,彻底扭曲了其原始语意。
BBC对川普1月6日演说的剪辑对比
|
剪辑后的版本(呈现给观众的印象)
|
原始演说内容(相隔54分钟的两段话)
|
|
“我们要走向国会…如果你们不像地狱般奋战,你们就不会再有国家了。” (We're going to walk down to the capital... and if you don't fight like hell you're not going to have a country anymore.)
|
第一段话:“我们要走向国会,为我们勇敢的参议员和国会议员们加油喝采。”第二段话(54分钟后):“如果你们不像地狱般奋战,你们就不会再有国家了。”(此处的“奋战”是指广义上的政治抗争)
|
这个剪辑手法,将川普原本呼吁支持者“为国会议员加油”的和平表态,直接扭曲成了“号召人们用暴力冲击国会”的煽动性言论。更严重的是,这段被剪辑过的影片被全球媒体广泛引用,甚至成为后续政治指控和弹劾案的依据之一,其误导性影响极为深远。
偏见的根源:左倾的意识形态
这次剪辑事件并非孤例,而是BBC近年来“立场先行”报导风格的缩影。其背后,是日益显著的左倾意识形态
在以色列与哈马斯战争中的报导:BBC曾错误报导加沙一所医院被炸,引发全球谴责以色列,但事后被迫道歉,承认无证据支持该说法。
结构性漏洞:中共如何趁虚而入?
据海外民运领袖唐柏桥先生在《芳菲访谈》中分析:BBC的独特运作模式,使其在权力巨大的同时,也产生了难以监督的结构性漏洞,这为中共的渗透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BBC并非纯粹的政府或民间机构。它的主要经费来自英国政府强制向全国电视用户收取的“电视牌照费”(License Fee)。这种模式赋予了BBC庞大的财力与近乎独立的权力。
为了保障新闻独立,西方媒体普遍设有“防火墙原则”,即政府(出资方)不得干预媒体的具体编辑业务。然而,据唐先生分析,这一原则却被中共利用,成为其渗透的缺口。
中共主要透过以下两种途径进行渗透:
人员安插: 由于招聘时只看重专业能力和过往经验,中共得以系统性地安插背景亲共、但业务能力极强的人员进入西方主流媒体。唐先生举例,美国之音(VOA)就曾任命人民日报驻美首席记者之子张晶担任亚太部主任。这类人员一旦进入BBC、美国之音、德国之声等机构,便逐步晋升,从内部影响报导的选题与方向。
资金赞助: 除了牌照费,BBC也可以接受外部赞助。这为中共提供了另一条直接用金钱影响其运营的管道。
这种对外部影响,特别是财务影响的脆弱性,并非BBC这样的公共广播机构所独有。正如唐先生所忆述,同样的压力以更巨大的成功,被施加在曾是西方反共新闻业堡垒的另一家媒体巨头身上——《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 从反共先锋到被利益驯服
美国《纽约时报》曾是西方世界最坚定的反共媒体之一,但如今,其报导立场的转变令人瞠目结舌。
唐柏桥先生回忆,他在1992年首次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当时的记者如尼古拉斯・克里斯多福(Nicholas Kristof,中文名祭师道)以及整个机构都持有鲜明的反共立场。他们因深入报导六四天安门事件真相而荣获普立兹奖,被中共视为头号“反华”媒体。
然而,转捩点发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据唐先生观察,当时中共启动了一项全面的全球性媒体渗透计划,旨在改变国际舆论格局。
中共的策略非常清晰:优先收买和渗透最坚定的反共媒体,因为一旦攻下这座最坚固的堡垒,就能产生最大的示范效应,让其他媒体望风披靡。
根据唐先生的分析,中共驯服《纽约时报》的手段主要分为两大类:
金钱的力量:一套两步走的经济攻略
第一步:广告喂养 中共透过其中国企业,向《纽约时报》等西方媒体大量投放广告。在传统纸媒因互联网冲击而经营困难的背景下,这些广告成为了救命稻草。正如《世界日报》前副主编曾向唐先生所言:“如果没有(中共的)广告,《世界日报》早就倒闭了。”经济上的依赖,必然导致编辑立场的妥协。
第二步:股权收购 当广告喂养不足以完全控制时,中共便利用中资企业,或透过代理人。唐先生分析,像墨西哥首富这样的角色,实际上是中共的“白手套”,他们间接收购媒体的大量股权(据称高达近一半)。一旦成为主要股东,中共便从根本上掌握了话语权与控制权。
人事与管道的影响:软硬兼施的控制术
对于那些需要频繁进入中国进行研究和报导的“中国通”记者而言,“签证”成为了中共最有力的武器。为了保住进入中国的权利,他们不得不在报导上做出妥协。
这种妥协直接体现在报导内容的质变上。祭师道后来竟撰文称颂习近平为“改革派”,其荒谬的理由之一是“习近平的女儿在哈佛读书”。这标志着他个人及《纽约时报》报导立场的根本性转变。
唐先生认为,《纽约时报》中文版的设立,成为中共直接发声的平台。他指出,其内部员工大多与中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导致其报导口径与英文版存在显著差异,内容时常与中共官方宣传如出一辙。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被扼杀的重磅调查
在唐先生看来,2012年发生的一件事,足以证明中共已深度控制《纽约时报》编辑方针。
当时,《纽约时报》一位资深女记者耗时半年多,深入调查中共高层太子党在海外藏匿的巨额财富。她带着一叠“这么厚”的文件来找唐柏桥先生,请他协助核实其中复杂的离岸公司结构与财富转移路径。这篇报导被形容为可能投向中共的一枚“核弹”,一旦发表,将产生巨大冲击。
这位记者对此项调查充满热情,她曾对唐先生说:“我写完这个以后就准备退休了”,视之为其职业生涯的巅峰之作。
然而,就在报导即将发表的最后一刻,一切戛然而止。这位记者最后一次约唐先生见面时“心情非常差”,她告知报导因“强大的压力”已被编辑委员会扼杀。这位投入了毕生心血的记者,最终只能带着遗憾,眼看着自己最重要的作品胎死腹中。
《纽约时报》与BBC的案例,虽然细节不同,却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趋同模式。两者都证明了,当内部意识形态左倾与外部的政治经济压力合流时,即便是最受尊敬的新闻机构也可能被侵蚀。
西方百年媒体的沦落,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也宣告了一个充满挑战的“后真相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代,资讯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真实性,而是取决于其能否引发情感共鸣和巩固既有立场。作为普通公民,我们应如何穿越这片充满迷雾的资讯地景,保持清醒的头脑?
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左派意识形态的偏见已经渗透到我们资讯生态系统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Google的搜寻结果、维基百科的词条,还是正在兴起的人工智能(AI)模型,它们的数据库和算法都深受主流媒体内容的“污染”。唐柏桥先生的个人经历便是一个绝佳的例证:他的英文维基百科页面曾被人在显眼位置标注为“著名的川普支持者”——这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下是一种负面标签;而在川普卸任后,这一标签又被悄然移除。
这种细微的操纵完美地展示了偏见如何无声无息地塑造我们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