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在网路上看到一个故事,文中叙述一位男士在网上卖假药,但他并不违法。因为他直接标明他卖的是安慰剂,药瓶里面装的是纤维素。
为什么他要卖安慰剂呢?原因是他有一个孩子,从小就得了癫痫,无药可治。他为儿子四处寻找替代疗法。他发现,每当换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时,孩子就会好得多。因此,他便有了“安慰剂”的概念。
双盲的药物实验
在现代医学研究中,要证明一种药物是否有效,必须先采用严格的双盲对照试验,即对一组病人给予真正的药物治疗,而另一组病人仅使用糖果、生理食盐水等制成的所谓“安慰剂”作为对照组。在实验的过程中,参与实验的患者并不知道到底正在服用的“药”,是安慰剂还是真正的药物。因此,他们在心理上仍然认为服用的是治疗药品。另外,观察实验的研究人员,也不知道哪一组服用的是安慰剂。这样的双盲实验,才能真正证实药物是否有效。
研究结果发现,安慰剂组的病人也常常出现症状明显减轻甚至康复。这就是所谓的安慰剂效应。正因为如此,判断药物是否具有治疗效果,就必须有实验证明该药疗效明显优于安慰剂,然后才能投入临床使用。
安慰剂效应的存在,为现代医学提出一系列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安慰剂效应?临床上应该怎么对安慰剂效应加以利用?
安慰剂的精神疗效
其实安慰剂效应并非现代医学的新发现,实际生活中,这种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如小孩子割破了手指,给他贴上一块胶布,他立即便觉得手指不那么痛了。但胶布其实没有止痛效用,甚至没有疗伤作用。霍华·布洛帝医生根据他的临床实验,在《安慰剂效应》一书中收集了大量实例。
我们发现精神作用不仅可使病情向良好的方面转变,同时也可使病情加重。例如,一些患者在健康检查中,偶然发现事先毫无征兆的严重病情,如癌症等等,随即健康状况急转直下,不久便远离人世。也有些癌症病人不知道自己生了什么病,而一直活得很好。
这凸显了一个问题:精神作用与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安慰剂效应呢?
为了了解“安慰剂效应”到底是纯主观感觉,还是的确能令身体产生反应,达到治疗效果,美国一位心理学医师进行了第一个求证上述疑问的实验。而他所得到的答案是:“安慰剂效应”的确能引起人体内的生理反应。
精神压力让人无中生病
科学家早已知道,精神压力能影响神经和荷尔蒙系统,还有身体各个重要器官和血流量,并导致高血压、血管硬化、心脏病发、骨质疏松、记忆力衰退、过早衰老等等病症。这些疾病的成因没有人们已认识的外来常见因素,如细菌、病毒感染,而是由我们身体对精神压力的反应而引起。精神压力可以令我们“无中生病”,精神的力量也可以令我们“无中祛病”。
医界新挑战
当然,现在的医界对于安慰剂疗法的反对声音是相当强大的。因为这种新理论一旦确立了,那么,许多医生和药厂的生意必定大受打击。制药业虽然激烈反对,然而他们其实可能一直自知或不自知地利用着这种现象。无独有偶,一种抗抑郁药物Prozac也被发现几乎形同安慰剂。
“安慰剂”疗法将是医学界面对的下一个大挑战。如果能有新的突破,医生和药物在治病上都可能成为辅助性的配角,而主角将是你、我、他,治疗用的将是“心灵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