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释迦牟尼佛时代,曾有一个叫提婆达多的人(在有的佛经中也把他译作“调达”或“提婆达兜”、“地婆达多”、“揥婆达多”)。他是释迦牟尼佛俗家的堂弟,一样是王子的身份,长的身材高大仪表堂堂。他与阿难等人一起出家,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
据说提婆达多在拜见释迦牟尼佛要求出家时,隆重而光彩的穿着贵重的衣冠,骑乘金网披饰的宝象,他的行为似乎在向世人显示:你们看哪,一个有财有势的王子要出家啦!从这个举动中,也可看出他的显示心是很强的。
提婆达多出家后,在开始的十二年里,表现的非常好。据佛教经典记载:提婆达多“聪明广学,十二年间坐禅入定,心不移易”,“于佛法中,信敬心清净”,“出家作比丘,十二年中善心修行”。被俗称为“唐僧”的唐代高僧玄奘写的《大唐西域记》中,还记有“大石室,提婆达多于此入定”呢!而且,在十二年的修行中,提婆达多还拥有了很强的功能。
以提婆达多出家前的尊贵身份:释迦牟尼佛的堂弟、王子,再加上其不错的表现,以及出了很大的功能,使他受到了很多在家居士乃至出家僧人非常盲目的崇拜:例如,身为释迦牟尼佛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甚至专程到王舍城去夸赞提婆达多:“大姓出家,聪明,有大神力,颜貌端正”,“大神通,大威力”。
在家居士中很有名的摩竭陀国阿阇世王子对提婆达多更是夸赞、推崇的到了无以复加的狂热程度:他居然夸赞提婆达多为“比佛大师,其德殊胜”,同时每日供养提婆达多及其追随者五百釜精美饮食。在古代,能得到一国王子的如此崇敬,一般居士、国民也就被带动的去夸赞与恭敬提婆达多了。
而提婆达多由于对世间名利还有未去尽的执著,所以对这些极其盲目的过分夸赞、崇敬与供养,居然全都高兴的接受了。就这样提婆达多对世间名利的执著慢慢侵蚀了他的心,他自视越来越高,甚至还说:“大众围绕”,我“何异如来”。就这样他开始嫉妒释迦牟尼佛,逐渐的“贪心炽盛,而起颠倒想,造种种诸逆,遂致不可拔救”。
有一次,提婆达多竟然来到释迦牟尼佛面前,说:释迦牟尼佛年事已高,僧团应交付给他领导。释迦牟尼佛严肃的拒绝了他,说道:舍利弗、目犍连有大智慧与大神通,我尚且不把僧团交付给他们,我又怎会交给你这痴人?同时,释迦牟尼佛当众宣布:提婆达多从今以后以佛陀、佛法、僧团的名义所作的一切,均由提婆达多自己负责,他都不再承认。
然而许多佛弟子由于平日里对提婆达多的盲目崇拜,在师尊当众宣布不再承认提婆达多后,依然对提婆达多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依旧崇拜提婆达多,还有的甚至认为释迦牟尼佛是因为嫉妒提婆达多才这么说的。
佛经里曾有这么一个记载:一次释迦牟尼佛出外化缘乞食,远远的看见提婆达多来了。释迦牟尼佛不愿见到这个执着迷心的大罪人,就避开了提婆达多。释迦牟尼佛身边带着的弟子见师父如此做,居然问师父:是不是因为提婆达多是大贤能者,您为了尊敬提婆达多才避开来、给他让道的呢?可见当时很多人依然迷惑,不能深信师尊,不能认清提婆达多的所作所为。
就这样,提婆达多变的越来越坏,甚至进一步说:我当取如来害之。他几次派出杀手去谋害释迦牟尼佛,不料派出的杀手反被释迦牟尼佛所感化、折服。接着提婆达多又用酒将一大象灌醉,待释迦牟尼佛入城乞食之时,放出醉象,妄图谋害如来。释迦牟尼佛身边带着的一些弟子见醉象冲来便弃师而逃,有的则挺身而出要以自己的生命保护师尊。不料醉象冲过来见到释迦牟尼佛后,居然双膝跪地、以鼻舔佛足。提婆达多至此大失民心,受到公众舆论的强烈谴责,但依然还是有一部分人执迷不悟的跟随他。不久,释迦牟尼佛的女弟子之一的莲花色去规劝提婆达多,说后者应向佛忏悔、改邪归正,不料竟被提婆达多打死。
提婆达多为了满足其罪恶欲望,自称大师,提出很多似是而非,看起来冠冕堂皇的东西。有一些新近出家,对佛法不甚了解的僧人赞同他的主张,从而站到提婆达多一边。在这些同流合污之人的前呼后拥下,提婆达多去了伽耶山。但是,释迦牟尼佛慈悲这些刚出家的人,派出他的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一路追寻过去,对他们进行劝善,成功的使他们认清了提婆达多是在乱法。这些人就重新回到了佛法之中,在释迦牟尼佛面前忏悔。
最后,提婆达多所有的邪恶图谋都失败了,恶业缠身,在极大的痛苦与罪恶中死去。释迦牟尼佛在提婆达多死后曾说过:提婆达多在我的佛法当中,并没看见过其有毫厘之善可以称记。在其身坏命终之后,堕入于地狱之中。
此时居然还有僧人不太相信释迦牟尼佛说的法,问道:提婆达多有很大的神力、有很大的威势,为何师尊您却说他会长久的受恶报呢?可见即使在此时,依然还是有人认识不清,还没有完全从对提婆达多的盲目崇拜中清醒过来。实际上一千多年以后,中国僧人法显、玄奘留学印度时,还记载道:在那时,印度依然还有个别依旧崇拜提婆达多、不拜释迦牟尼佛的愚人。
提婆达多从一个表现很不错,拥有很高声望的佛弟子,最后堕落为一个大恶人,死后下了地狱,真的是给当时很多人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遗憾与教训。释迦牟尼佛也说过:假若摩竭陀国王子阿阇世不给提婆达多五百釜精美饮食供养的话,则提婆达多这位愚人终究不会做这种恶事。正是因为盲目的推崇与夸赞,提婆达多才会得意洋洋,最后下了地狱。
看了历史上的记载,我个人认为:提婆达多最后落得如此下场,首先是他有很强的显示心、求名利的心、妒嫉心没有去掉,一旦有了功能,被崇拜之后,就渐渐的不再敬仰师尊与佛法了,最后就做了大恶事。另外作为其他的佛弟子而言,对提婆达多盲目的崇拜与迷信,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他们没有盲目去夸赞、尊崇提婆达多,则提婆达多可能也不会变坏。试想一下,在释迦牟尼佛当众宣布不再承认提婆达多后,要是所有的弟子都能深信师尊,不再尊崇提婆达多,甚至远离他的话,那么他可能还会冷静下来,重新回到正路上来。
原文链接:http://www.minghui.org/mh/articles/2021/9/4/%E4%BD%9B%E5%AE%B6%E6%95%85%E4%BA%8B-%E6%8F%90%E5%A9%86%E8%BE%BE%E5%A4%9A%E5%A0%95%E5%85%A5%E5%9C%B0%E7%8B%B1%E7%9A%84%E6%95%99%E8%AE%AD-430360.html
申公豹这个人物挺特殊,《封神演义》里那些神仙,失了仙缘的,多数是被他拖下水的。而且他也真的挺忙,几乎没闲着。
这个人物能网罗些人,有两个原因,一是敢逞口舌之能,二是多少有点小能小术(否则带不偏其他人),而且他还是正牌的玉虚门下。
有一点挺奇怪,姜子牙办的不是他自己的事,用今天话讲,他是三教封神大事的代理人。申公豹嘴上说和姜子牙个人不对付,干扰的却是姜子牙做正事,这不等于变相在和师门等三大教不对付吗?这个角色气性真是挺大的,大到一气之下什么都不管不顾了,也就是极度自我。极度自我又能迷惑人,这就坑人了。
可是,玉虚宫为什么任他胡为,不管他呢?
其实在《封神演义》第七十二回,申公豹曾被玉虚宫抓回去一次。当时申公豹险些把姜子牙害了,但是玉虚宫对他的处理看起来好象很轻——元始天尊在申公豹发个誓后,就把他给放了。可是申公豹一丁点教训都没汲取,根本没拿他师父的慈悲和自己的誓言当回事,又跑去玩老一套了。
但是书中暗表,放了申公豹,实际就是利用他来收集那些成不了仙的人。没人非让申公豹去捣乱,既然他自己非要捣乱,那就将计就计随他去。因为三教都已经向徒弟们事先讲明利害了,那么这时谁还听信他跟他去,自然也就是不行的。
不管是被他花言巧语骗了也好、被他虚情假意蛊惑了也好、上了他激将法的当也好,总之能被其所动,必有被其所动之处。而这个被带动之处,在封神一事中,就是不够神仙标准,就是自己不行。不行的那就断送前程,不要再做神仙了,这点过去是毫不含糊的。
当然,坏事是申公豹自己要干,所以万仙阵一过他就没用了;誓言得到兑现,所以他真被抓去塞了北海眼。
申公豹本是仙家,只因“为私为气”,断了自家根源不说,还毁了一批人。这样的角色,妒嫉惑众,实在当不得;这样的事,害人害己,实在做不得。
按说姜子牙完成好师门大事,申公豹作为同门也是受益者。假如看姜子牙真不行,那就帮他把事情弄妥呗(《封神演义》里很多神仙都是这样做的),为什么非得论个高低,甚至争的不管不顾呢?想一想,无非一是“自谓不公”嫉妒作祟,二是内心暗暗藏有不敬师不信法的东西(这个可很要命)。
正路邪路,有时只在一念之差。人妒嫉心、争斗心在,一不留神,一脚踏空当了把申公豹,魔了别人一下也是常有。越自觉有本事的人,越得小心。最重要的是知道发现,知道修,知道改,不能忘了有法在制约一切。若一意孤行,越走越远,那搞不好真要当定申公豹了。
原文链接:http://www.minghui.org/mh/articles/2021/9/3/%E7%94%B3%E5%85%AC%E8%B1%B9%E8%BF%99%E4%B8%AA%E8%A7%92%E8%89%B2-430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