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历史的长卷,众多的人物穿梭其中,为我们树立了“忠、孝、仁、义、礼、智、信”的典范,尤其是忠、奸的对比总是如此的鲜明与活跃,教化着一代又一代的子孙们为人处事的根本道理。
“义”薄云天的关羽
在《三国演义》一书里,充分的展现了人们因为身处乱世的无奈:有人借乱世逞一己私欲而争霸天下,有人为了人民百姓的福祉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有人为了谋求百姓们的福祉而无私的奉献着、有人却只是汲汲营营的谋求着私利。关羽的忠义更是传颂至今——其中他为了保护其主公(刘备)家眷而不得已以三事相约降曹,在归曹营的途中,曹操故意制造机会让他和结义的兄长(刘备)之妻共处一室,意图扰乱其君臣之礼使其失节,关羽于是秉烛站立在屋外,彻夜不眠的守护着刘备的家眷毫无倦色,不但是尽忠更是守礼守节。到了曹营之后,曹操又故意只拨一府给关羽居住。关羽就将一宅分为两院,内门让给刘备的二位夫人居住,更拨老军十人把守,自己却甘愿屈居于外宅。
曹操见关羽如此守节更加敬佩,愈加以重金和美女引诱期望他可以早日归顺为己所用,关羽不但不为所惑还把一切赏赐交给二位夫人使用,美女也全数送给二位夫人做为侍婢。每隔三日就在内门外躬身施礼,向二位夫人问候请安,谨守君臣之礼、兄弟之义。等到一得知兄长下落更是过五关斩六将,誓死护卫二位夫人到安全的地方和兄长会合。曹操感佩于关羽的忠贞节义遂不忍杀害,终肯放行。反观书中许多人物,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有兄弟反目成仇互相杀害的;也有好女色而强夺人妻致使君臣反目相逼的;更不乏卖主求荣、兔死狗烹的……《三国演义》在此烘托出了关羽的忠义气节。
天理循环报不差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敬天信神的民族,历代的典籍、史册以至于民间著作,多有这方面的描述和记载;《三国演义》里面也描绘了诸多因果循环、善恶有报的故事。举例如下:
曹操为逃避董卓的追杀而投奔父亲的结拜兄弟吕伯奢,伯奢因家中无酒款待而外出买酒,但是曹操怀疑他要出卖自己好去报官讨赏因而错杀了伯奢一家八口,到发现自己错怪他人时急忙要逃走却正遇到伯奢买了酒回来,此时曹操不但无悔悟羞惭之心,干脆连伯奢也一起杀害了,还自以为暗夜神鬼无查。后来曹操有了一股稳定的势力,便想要接父亲来同住,于是写信派人去接父亲前来,却在半途遇上贼寇劫财,全家四十几人全部死于非命,作者于是认为这是天理循环报应不差的结果。
东吴的孙权原本和刘备有着共同抵抗曹操的盟约,却用吕蒙的奸计害死了关羽,之后还洋洋得意,正当孙权要好好褒奖吕蒙时,吕蒙突然间被关羽附身对其破口大骂,孙权惊骇万分赶紧率领众将士对关羽下拜,才平息了关羽冤死的怒气。关羽离去之后,吕蒙就倒在地上,七窍流血而死。孙权怕得罪刘备,就把关羽的人头用木匣装盛着送给曹操作贺礼(曹操虽曾感动于关羽的忠肝义胆而不忍心杀害,却在后来和关羽领兵对峙时大败,情况危急之际曹操接受了司马懿、蒋济的建议,派人前往东吴劝说孙权偷袭关羽,关羽于是被吕蒙用计害死,这才解除了曹操的襄阳、樊城之围。)。曹操打开木匣见着之后非常欢喜得意,却见关羽张开口转动眼睛,胡须头发都张开来了,曹操惊吓过度便昏倒过去了,众官员们急救良久才苏醒过来。曹操醒后就把关羽用王侯之礼厚葬,并追封为荆王。从此以后,曹操每晚合上眼睛就看见关羽,心里非常惊惧害怕,身体也就愈来愈不好了。另一方面,关羽被害死之后,魂魄忿忿不平,经常在夜半三更时呼喊:“还我头来!”后来在玉泉山遇到一位得道的老僧普静为其说法:“昔非今是,一切休论,后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等众人之头,又将向谁索耶?”关羽这时才恍然大悟、皈依而去。之后往往在玉泉山附近显圣护民。
废曹芳魏家果报,再受禅依样画葫芦:曹操自从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位高权重,却又害怕天子不服,和对自己不满的大臣串通谋反,危及自己的权势,因此更加严格的监督汉皇帝的一举一动,前后杀害了怀孕五个月的董贵妃和伏皇后以及伏后所生的二位皇子,更将诸多大臣灭族杀害。曹操死后,长子曹丕继位,進一步弑君篡位,改国号为魏。然而皇位传到第三代曹芳时却面临了和汉皇帝一样的窘境:一切政权皆归司马氏、皇后被杀、大臣司马师废帝曹芳为齐王另立新君曹髦,曹芳只能泣拜太后,乘王车大哭而去。作者引诗:“当年伏后出宫门,跣足哀号别至尊。司马今朝依此例,天教还报在儿孙。”“昔日曹瞒相汉时,欺他寡妇与孤儿。谁知四十余年后,寡妇孤儿亦被欺!”魏帝传至第五代曹奂时,大臣司马炎仿照曹丕篡汉模式逼迫魏帝禅位,国号大晋,魏国自此灭亡,一共只传了五帝。作者引诗:“魏吞汉室晋吞曹,天运循环不可逃。”
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天理循环报应不爽。人们即使是在暗室里的作为也都逃不过神目的窥探。这也是古人所以谆谆教诲后世要处处积德行善的原因。
不敬神佛、迫害修道人,不得善终
孙策迫害修道人于吉而遭报应:由于战乱连年、天候长期干旱,百姓们饥穷多病,于吉经常以道术帮人医治疾病却不收取费用,因而普受官民们的敬重,孙策却把他当做迷惑众人的妖士而欲宰杀,众臣民虽然极力劝阻,孙策还是下令诛杀。于吉自知天命将尽难逃一死,临死之前为救万民之苦,仍然沐浴更衣登坛求雨,果然求得三尺甘霖从天而降,随后又大喝一声收住云雨。纵使于吉如此大显神迹,孙策仍然不悟,见官民悉数俯地拜谢于吉,竟是勃然大怒,不但将其斩首还把他的尸体暴露于市集,当他是个罪人。
然而于吉终究是个修道的仙人,一夜之后尸首就不翼而飞、遍寻不着了。从此以后,孙策经常在白天、黑夜见到于吉,每次见到于吉都不悔悟,甚至要再次砍杀于吉,由于于吉已经应劫而死了,身体不必再受这个空间的束缚因而可以来去自如,孙策根本杀不着他。孙策的母亲得知这个情况以后知道是报应来了,要孙策前往道观忏悔,孙策只得遵照母亲的命令前往道观焚香忏悔,心理却是百般的不情愿,所以只是形式上做做样子、焚焚香香,却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走出道观之后又看见于吉怒目瞪视着自己,愈加愤怒,于是拔佩剑望于吉掷去,一人中剑而倒,原来是奉命动手杀害于吉的士兵,剑入脑袋七窍流血而死了。
即使是这样,孙策还是不肯悔悟,反而叫人去把道观拆除,武士们刚要拆除屋瓦时,看见于吉站立在道观的上面使用飞瓦袭击地面,所以不敢拆除。孙策看见了这样的情景之后更加愤怒,就命令士兵把道观里的道士全赶出来,然后放火烧了道观,结果又看见于吉站立在火焰之中。孙策不但烧不死已经成仙了的于吉,反而把自己气得形容憔悴、旧疾复发、金疮迸裂而死,死时才二十六岁。
这里告诉了后人一个重要的讯息:人们一旦对修炼的人犯罪要赶紧悔改,否则终将遭受恶报而横死。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着修炼的文化,许多修道成仙的故事流传至今,一般百姓对于修炼的人多是敬重有加,然而自从中国共产党窃国至今,强迫人民放弃自己的信仰、迫害诸多宗教人士、强制中国的百姓们接受外来的无神论,使得上千万的中国人民像是失了魂的行尸走肉一般,在精神上失去了依靠、无知的干下了迫害无数的法轮功修炼者的暴行,这笔血债已经到了被神清算的时刻了,笔者衷心的企盼着善良的中国人们能早日唾弃共产党、退出共产党,找回属于我们自己的神传文化、做自己灵魂的主人、许给自己一个美好的未来。
为君要仁德、为臣守大义
诸葛亮二十七岁初出茅庐做为刘备的军师,现代人总是钦佩于他的善于计谋,而对于刘备临终托孤却有许多人解读为是因为孔明的才能和声望过高,刘备担心自己死后孔明可能篡位自立为王,不得已以退为進逼迫孔明立誓以明志的手段,这实在是因为现代人的自我意识过分高涨、太过强调自身利益的思想结果。
查访史书不难发现,刘备的思想和作为以“仁德”为主,他虽然能带兵打战,可是经常缺乏计谋,更常常为求仁求义而招致失败,在这方面《三国演义》一书更将曹操诠释成一个窃国的大奸贼,好和刘备做一个鲜明的对比。刘备当平原县令时,有仇人派刺客要杀他,刘备却在不知情之下一如往常的善待着刺客,刺客后来竟被他的仁厚感化了,不忍心将他杀害,还把实情都告诉了他。《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感慨的说:“其得人心如此。”
《三国演义》一书里也描绘了许多刘备的仁德事迹:
当阳之战,刘备因不忍抛下百姓而失利,让曹操获得许多辎重和俘虏。张飞因喝酒误事,丢掉了徐州,还让刘备的妻小身陷城内,但是刘备自始至终都没有说过一句指责的话。徐庶是一位对马颇有研究的人,当他看见刘备所骑的马时就告诉他说:“你的马会妨害主人,赶紧将它送给仇人吧。”刘备听了很生气的说:“你不教我正道也罢!怎么反倒教我利己害人呢?”其实徐庶是想试探刘备的为人,刘备的仁德令他深受感动,因此就向刘备表明心迹,说自己愿意尽全力辅佐他成就大业。
后来曹操听闻徐庶是一位大有才能的人,就将他的老母亲骗去许都,以此要胁徐庶前来辅佐他。当时徐庶已经被刘备重用为军师,因此对刘备军队的虚实一清二楚,有幕僚建议刘备绝对不可以放走徐庶,否则就会让自己身处险境,甚至更進一步献策说:“只要不让徐庶去许都,曹操就会以为徐庶不肯来而非常生气的杀掉徐母,如此,徐庶就会为了替母亲报仇而尽力攻打曹操,再也不会去投靠曹操了。”刘备听了之后说:“不可。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
因此,就在徐庶掌握大量军机的情况之下,刘备放走了他。徐庶自知离开刘备之后再也无法回到他的身边做事了,却又非常感激刘备,因此和刘备约定“纵使曹操相迫,终身不设一谋”。徐庶骑马走了一阵又折返回来见刘备,告诉他隆中的诸葛亮是一位绝代奇才,一定要亲自前往拜访他以获得他的帮助,并明言诸葛亮就是水镜先生所说的卧龙先生,能得到这样的人相助成就大业才有希望。另一方面他又前往诸葛亮的住处拜访孔明,并将刘备推荐给孔明,希望孔明能念在朋友一场的情谊之下完成自己无法完成的心愿,好好辅佐刘备。
刘备之所以能舍下徐庶,实在是因为仁德至深的缘故。上天是公平的,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所失;刘备当时看似傻子,完全不考虑自己的利益安危,好像是失去了一切般的落魄,却在往后得到了无人能敌的诸葛亮;而曹操万般计量的赚来了徐庶,却毫无用处。
刘备临终前虽然已经贵为蜀汉王了,却仍然自谦自己德薄,告诫儿子刘禅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正是这种仁德的胸襟,促使他在最落魄的时候终于以诚意感动了诸葛亮踏出茅庐相助,刘备的建国大业也才能有所成功。由此可见刘备的仁德,确实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这样的人如何能以巧诈的手段骗取智慧过人的诸葛亮立誓明志呢?
刘备之所以崛起,除了因为本身颇具仁德之外,还有一个特质就是他充满了情义;因此他和诸葛亮的关系似君臣也像朋友一般,于是临终之前发乎于情的重托诸葛亮照顾自己的儿子,也要儿子们视诸葛亮如父亲,其实是可以被理解的。
而诸葛亮也并不是一位恋栈权势的人,相反的他是一位恬淡寡欲的修炼者,从他一生的事迹我们可以窥见一二:
他娶妻不以貌美而求贤德,诸葛夫人在当时是出了名的丑女,而她的贤德就如同她的容貌一样出名。诸葛亮答应辅佐刘备之后,嘱咐自己的弟弟说:“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这个心愿一直到诸葛亮临死之前都无法完成。
临终,诸葛亮嘱咐要把自己葬于定军山,不用墙垣砖石,也不用一切祭物;又写下遗表给后主说:“臣在成都拥有八百棵桑树,贫瘠的田地十五顷。我子孙们穿衣吃饭之外,尚有剩余。至于臣在外任职当官,没有收取什么财物,随身的衣物和饮食,完全由国家供给。也没有另外经营生计,来增加自己微薄的利益。等到臣死的时候,不要让我家里头有多余的币帛,外面有多余的钱财,因而辜负了陛下。”死后,果真和他说的一模一样。
当周瑜要用火攻曹操大军却苦于东南风不起而病倒时,诸葛亮告诉他:“亮虽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于是借来东南风大破曹操数十万大军于赤壁,周瑜骇然:“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除了巧借东风之外,诸葛亮的观星术也非常准确,经常能由夜观星相的变化洞烛先机,给予当时的情境适切的军事处理,因而被一般人认为他神机妙算。
诸葛亮由于感受到刘备是一位宽仁厚德的人,因此又把自己的好友凤雏先生庞统推荐给刘备,带给刘备更大的帮助。许多谋士为了一展抱负都会主动拜访名主,然而诸葛亮却是在刘备最困厄的时候出来协助他。如果诸葛亮先生是一个对权势具有野心的人,当时就可以主动投靠最有权势的曹操,或者也可以和他的兄长一起转而投靠东吴的孙权;从诸葛亮对其兄长所说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对他有一些了解:“兄所言者,情也;弟所守者,义也。”其实,他在《出师表》里面也表明了自己生逢乱世不求闻达的志向。而自己所做的一切也只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尽全力完成先主复兴汉室统一中原的遗愿,以及尽一个臣子理应忠君的本分罢了。至于复兴汉室的成败则是自己无法预料的,所以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诸葛亮虽然谦称自己无法预料是否能复兴汉室,然而从各方面的迹象显示:他其实是非常明白自己无法成功的,只是当时不能明白的说出来罢了;另外一方面,为了克尽人臣的忠义,诸葛亮先生只好选择了“鞠躬尽瘁”这样的方式。在《三国演义》一书里提及诸葛亮在生前就已经用木头雕刻好了自己的木像,为的是预防自己死后敌兵来犯时可以吓走敌人;魏将邓艾弃械暗度阴平时,看见路旁的一个石碣,上面刻有诸葛武侯(诸葛亮)生前的题字:“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果然魏将邓艾、钟会破蜀之后争功,先后被自家兵马杀害。由此可见诸葛亮拥有预知未来的能力。
《马前课》是中国古老的预言之一,相传是诸葛亮所做,而第一课就是诸葛亮对自己的预言:汉朝气数已尽必然会亡于魏国,虽然自己一切的努力都是“无力回天”,还是要克尽己力辅佐蜀汉,直到自己“鞠躬尽瘁”为止。第二课则预言了司马炎篡魏建立晋朝,進而统一了三国分裂的时局。往下每一课都预言了一个朝代,而且每一课都按着朝代的先后顺序排列,每当一个朝代过去之后,后人们才如梦初醒般的惊叹它的神准。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持着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一个凡人之所以要努力,是因为期盼享受自己成功的喜悦,而诸葛亮却明知自己是空劳一场,还是用生命认真的演出了一场时代大戏。能有这样豁达的胸襟,岂是为了谋取个人一时短暂的权势欲望呢?而诸葛亮所做的一切又是为了什么呢?
有些人虽然在他们短暂的一生里壮志未酬身先死了,却给后世的我们留下了做人的典范,也有些人为了成就自己的心愿而巧取豪夺,也许当时确实是成功了,却让后世的我们明白了忠奸、好坏、善恶的不同;不论身处什么样的时代,我们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本着善心适时的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让生命的光辉永远光亮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