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正,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在宋太宗、宋真宗时三次担任宰相,对上遇事敢言,对下则宽容有雅量,被人称为一代贤相。他自幼受家庭影响,敬信神佛,敬奉佛法,为人仁慈厚道,参加科举考试时金榜题名,状元及第。以下为《宋史•吕蒙正传》中记载的几个小故事,给人以启迪。
不记人过
吕蒙正初入朝堂议政时年纪很轻,有一朝士指着他说:“这小子也参政?”吕蒙正装着没听见,依旧心平气和的向前走。而与吕蒙正同列的官员却几次让吕蒙正追问那个人是谁,吕蒙正不允,说:“若知其姓名,怕以后不能忘记,所以还是不问的好。”知道这事的人,没有不佩服他的宽宏大量。
不为物累
吕蒙正担任宰相后,廉洁自律,生活俭朴。大臣中有一位收藏古镜的,他自己说有镜子能照见两百里远的地方,想把这把镜子送给吕蒙正以寻求以后升官。吕蒙正笑着说:“我的脸只不过有碟子那么大,哪里用得着能照见两百里的镜子?”人们都很叹服吕蒙正不为物累的贤者风范。
秉正敢言
对于皇上,吕蒙正从不拍马逢迎,敢于为国家荐贤举能。一次,宋太宗让吕蒙正选一个人出使辽国,因外交关系非常重大,吕蒙正觉得一个姓陈的官员最称职,必将不辱使命,就把名字呈给皇上,太宗竟不同意。第二天,太宗又问出使的人选好了没有?吕蒙正又将此人名字呈上,太宗一看不悦,还是表示不同意。当第三天问及时,他仍以此人呈上,太宗接过一看,把呈上的文书掷到地上说:“你怎么这样固执!”吕蒙正拾起文书平静的说:“臣以为能够出使辽国完成使命,只有这个人最称职,其余没有人能比得上他,臣不敢为了迎合陛下而耽误了国家大事。”太宗想过后,终于同意了。陈姓官员出使辽国,果然非常出色的完成了使命。
雅量容人
吕蒙正坚持任人唯贤,平居很留心人才之发掘及储备,常设一夹袋,无论大小官吏,進谒时,必详问其经历及才学,记录下来,藏于袋中,到了朝廷用人,便随时从袋中查阅,按才奏荐,所选荐之人才,都能称职,报效国家。他的幕府中有一个叫富言的人,家境贫寒,一次富言对吕蒙正郑重推荐自己的儿子。吕蒙正见这个孩子知书达礼,经过交谈后大加赞赏的说:“这孩子将来的名位将不会在我之下,而且建立的功勋伟业必将远远超越我啊!”吕蒙正承担了这个孩子的全部读书费用并常常指导他,这个孩子就是后来有名的富弼,在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时任宰相,史称“三世辅臣,德高望重”,建树颇广。
严于律己
举吕蒙正降低自己儿子入仕的起点官阶为例。当时依朝廷规定,凡是宰相之子,都授予员外郎官职,员外郎是尚书省诸司中官阶为正七品的官员。吕蒙正上奏恳辞说:“臣读书数年,中了状元,开始时才得了个从八品的官,更何况天下贤能之士隐居山林者很多,而现在我的儿子只是刚离襁褓的孩童,就可由于我的关系得到一个七品官,这是不合理的。如果承受这份宠命,可能会遭到阴间的惩罚。请求以我入仕时的职衔予以引用,对他来说就是莫大的恩典了。”宋太宗批准了他的请求,从此以后凡宰相之子受荫入仕,只授九品官阶。
吕蒙正还写了著名的《劝世歌》向世人劝善:安于天命,敬天知命,相信善恶有报的真理,多做行善积德之事。他每天诵经礼佛,并祝愿说,“不信佛者,不生我家”,教诲子弟要俭素持家,勤修阴德,敬天信神。自古以来,凡是懂得因果循环报应道理的人,就会自觉主动的去做一个行善积德之人,从而也为自己和后人真正带来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