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众朋友大家好!馨语很高兴又在明慧广播神传文化节目中与您相会了。今天我们来跟大家讲讲“五子登科”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
凡是读过《三字经》的人,都知道有这样的四句话:“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里虽然只有寥寥四语,可窦燕山的故事经过近千年的传扬,充分证明了因果报应确实不虚。但是今天的人也许更注重的是窦燕山的教子有方,却忽略了他因为广行善事所获得的福报,才使得膝下五子登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窦燕山的经历,或者听众朋友自己就明白了“五子登科”真正的由来。
窦燕山,本名禹钧,是五代后晋时幽州地方人,因为幽州属燕,故名燕山。他是一个自幼丧父的孤儿,仰赖母亲抚养长大,所以他事母很孝顺,对于母亲的话,从来不敢违逆。那个时代的人,多数在二十岁左右就结婚,所以如果到了三十岁还没有儿子,就会有“无后为大”的忧虑。可是窦禹钧到了三十多岁,膝下犹虚。正在愁眉不展的时候,忽然有一天夜间做了一个梦,梦见他已故的祖父对他说:“禹钧!你前生的恶业很重,所以你今生的命运里,不仅没有儿子,并且寿命也不会长,我亲爱的孙儿,希望你及早回心向善,努力多做救人济世的善事,或许可以转变业力,改变命运。”他一觉醒来,把梦中祖父的话一一铭记于心,从此立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窦家是殷实之家,有一仆人,盗用了禹钧二万银钱,恐怕被主人发觉,就写了一张债券,系在自己十二、三岁的小女儿手臂上,券上写明:“永卖此女,偿所负钱。”仆人从此远逃他乡。禹钧知道了这件事,把仆人所写的债券焚毁了,并且把仆人的女儿收为养女,很好的抚育,等女儿长大后,禹钧还替她备了丰厚的嫁妆,嫁给一位贤婿。
有一年新年的元旦,窦禹钧到延庆寺去拜佛,在寺中大雄宝殿的拜垫旁,拾到了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他想一定是拜佛人的遗失物,就在寺中守候失主。等候了半天,果然看到一个哭哭啼啼,自言自语的人。窦禹钧问他何故哭泣,那人说:“我父亲给绑匪掳去,将被处死,我好不容易向亲友们东借西凑,得到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准备用这笔钱赎回我父亲。哪知我一摸钱袋,黄金白银都没有了,这样我的父亲就难免一死,刚才我到这里来进香拜佛,不知是否遗失在寺中。”禹钧知道这人正是失主不误,就将黄金白银如数归还,并且还赠给他一笔路费,失主欢天喜地的道谢而去。
窦禹钧一生做的好事很多,例如亲友中有丧事无钱买棺材的人,他出钱买棺葬殓;有家贫子女无法婚嫁者,他出资助其婚嫁,使周围外无旷夫,内无怨女。对于贫困得无法生活的人,他借钱给他们,使他们有做生意的资本,因此各地的穷人,因为得到他的帮助而得以维持生活的,不可胜数。他为了要救苦济人,自己的生活很俭朴,丝毫不肯浪费,每年按照一年的收入情况,除了留下供给家庭生活的必要费用外,都作救苦济急之用。他还建立书院四十间,聚书数千卷,礼聘品学兼优的老师,教育青年,对于无钱而向学的贫苦子弟,代为缴纳学费,先后造就了很多有学问的优秀人才。
有一天,窦禹钧又做了一个梦,梦见祖父对他说:“你多年以来,做了不少的善事,上天因为你阴德很大,给你延寿三纪,并且赐给你五个贵子,来日都很显达,你将来寿终之后,可上升天堂。”祖父说完以后,又继续谆谆的对他叮嘱:“因果的道理,确实而无虚妄。善恶的报应,或见于现世,或报于来世,或影响子孙。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绝对没有疑问的。”
从此以后,窦禹钧更加努力修身积德,后来果然连生了五个儿子。因为他家教很严,所以儿子们都很循规蹈矩,和睦雍熙,满门孝顺。五个儿子都先后中了进士,大儿子窦仪,官至尚书,次儿窦俨,位至翰林学士,三儿窦偁,官参知政事,四儿窦侃,任起居郎,五儿窦僖,位左补阙,还有八个孙子,也都很贵显。当时侍郎冯道赠诗一首,云:“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桩一株老,丹桂五枝芳。”当时的士绅人家纷纷传诵,并且称赞窦家五子为“窦氏五龙”。窦禹钧本人,也做到谏议大夫的官职,享寿八十二岁,临终前预知时至,向亲友告别,沐浴更衣,谈笑而卒。
善恶的报应,有的现世获报,有的子孙获报,有的来世获报,虽有早晚的不同,但报应不爽,是毫无疑问的,像窦禹钧公,不仅现世获享高寿厚禄,后代子孙昌盛显达,且观其临终瑞相,亦可证明来世必能获生善地。宋朝范文正公仲淹,曾将窦禹钧的事迹,训示其子孙,广修善事,因而范公的后代,亦很昌盛发达。可是世人知悉窦禹钧事迹的很多,不止范文正公一人,但大多闻而不行,如入宝山空手回,岂不可惜!
从窦燕山教子的故事中,各位听众朋友是不是可以领悟到其中的要旨所在?今天为人父母者总是为了子女将来的的教育煞费苦心,甚至不惜一掷千金、万金,有报道,几岁的稚童上个幼稚园每年要交几万元,堪比大学学费。这样的做法真能使子女成龙成凤吗?也许窦燕山祖父对他的教诲才是真正的至理名言——努力多做救人济世的善事,不仅自身可以改变命运,而且子孙才能昌盛显达。聪明如范仲淹这样的父亲,正是从窦禹钧的事迹了悟真谛,才使后代子孙获益无穷。那么我们是否也应该做这样的聪明父母呢?
好了,今天的节目时间又到了,馨语感谢各位的收听,我们下次时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