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人类最伟大的圣哲们如提前相约般一齐降临人间。中国的老子、古印度的释迦牟尼、西方的耶稣以及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们的出现,同时奠定了不同区域人类正统文化的根基。
与其他三位不同的是,同为圣者的苏格拉底却更接近于人的层面,在他的一生中,并没有展现过什么伟大的神迹,但他勇敢、正义、克制、善良的品行却散发着一种超越世俗的理性光辉。他所阐述的哲学思想和其对生死的豁达,有着与中国古代修道者相同的精神境界。尤其那句“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经典名言,仍旧令现代人振聋发聩。
高尚的人格
苏格拉底出生于公元前470年的雅典,他的父亲是一位石匠,母亲是一位助产士,家庭条件不算宽裕。苏格拉底从小接受雅典城邦的教育,他热爱学习、善于思考,喜欢在大街上与人交谈。
苏格拉底似乎无所不知,友爱、爱情、婚姻、艺术、诗歌、宗教、科学、战争、政治、正义、善良、勇敢……没有他不谈论的话题。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则是在这些话题下所含的道德关切,“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不要担心你们的身体和财产,而是首先且最重要的是关心灵魂的最大提升。”这是苏格拉底哲学理念的核心。
苏格拉底没有对物欲的追求,他认为“离神最近,需求最少。”他吃清淡的食物,几乎不加任何调料,他光着脚走路,常年穿着一件破旧的外套,生活的标准非常之低。不过以他的名望,想过上富足一点的生活却也不是什么难事。贵族阿尔喀比亚德要送苏格拉底一大块地皮用来盖房子,苏格拉底却拒绝了他:“如果我需要靴子,你却送我一整张兽皮来做,还让我接受它,这难道不荒唐吗?”
苏格拉底睿智大度,而且精力旺盛,他几乎每天都在找人交谈,苏格拉底喜欢和人们探讨一些很常识性的问题,比如什么是善、什么是美,何为勇敢,可实际上,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些词真正的内涵是什么。
在苏格拉底的追问下,人们暴露出了自己的无知,许多人感受到了羞辱,于是对苏格拉底怀恨在心,有时候辩论会演变成一场对苏格拉底的嘲弄谩骂,更甚者会对苏格拉底拳打脚踢。而苏格拉底全部选择忍受,真的做到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有一次,他又被人殴打,边上的人对他的忍耐大为不解,苏格拉底则说:“难道他踢了我,我就应当服从驴子的习惯吗?”
不只是对外如此,苏格拉底对家里的妻子更是包容体贴。他的妻子赞西佩是历史上有名的悍妇。赞西佩经常骂苏格拉底一无是处、游手好闲,认为他给家里带来的坏名声远比面包多得多。
有一次苏格拉底正在讲课,妻子赞西佩突然闯入,劈头盖脸的对着苏格拉底就是一顿骂,而苏格拉底不为所动,只是安静的听着。过了一段时间,赞西佩骂够走了,苏格拉底则继续上他的课。可谁知,突然一盆冷水泼来,把苏格拉底全身都浇透了。一身狼狈的苏格拉底却幽默地说:“我知道,打雷之后必然下雨。”
苏格拉底把与妻子的相处当成一场考验,他曾说:“我跟赞西佩一起生活,就像马夫喜欢烈马。马夫驯服烈马以后,就能轻而易举驾驭其他马匹。我也一样,和赞西佩待在一起,使我学会了调整自己,能够适应其他任何人。”因此西方一直有这样一种说法:家有悍妻,可成哲学家。显然,苏格拉底的忍受不是那种懦弱者的无可奈何,更不是那种咬牙切齿的强忍,而是忍的风轻云淡,似乎这些打骂都发生在别人身上一般。
苏格拉底不止有强大的内心,他健壮的体魄使得他在战争中的表现也异于常人。当时,雅典同盟和斯巴达同盟正在发生一场超级大战,战争前后打了将近30年之久。
第一场战役中,时年40岁的苏格拉底救了自己的学生阿尔喀比亚德,阿尔喀比亚德此时虽然只有20岁,却是这场战役的指挥官。这场战斗中,苏格拉底的表现得到了阿尔喀比亚德发自内心的赞美。
在他的眼中,苏格拉底吃苦耐劳的精神远胜过军队之中的任何人。食粮断绝的时候,没有任何人能像苏格拉底那样忍饥挨饿,而且苏格拉底不惧严寒。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士兵外出执行任务时都穿得很厚,在鞋子的外面还得裹上毡。而苏格拉底仍旧穿着他平时那件旧衣,赤着脚在冰面上走,可他的样子却比穿鞋的人走得还自在。为此阿尔喀比亚德请求上级授予苏格拉底英勇奖章,可苏格拉底却坚持不受。
第二次德利乌战役中雅典战败,撤退时,苏格拉底表现的异常冷静,他昂首阔步,斜目四顾,敌人被苏格拉底的气势所震慑,没人敢靠近他,转而去追那些抱头鼠窜的士兵。
苏格拉底的勇敢折服了与他一同作战的士兵,甚至将军拉凯斯都对他赞赏有加,而他的智慧和品德折服了更多的雅典青年,他们长期跟随着苏格拉底,听苏格拉底四处与别人交谈、辩论,同时也向苏格拉底请教。
苏格拉底的教学是无偿的,他从不向学生们收取学费,而且苏格拉底丝毫没有架子,所以他们现实中的关系更像是朋友或者兄弟而非师生。
思想的助产士
苏格拉底的“反诘法”和其自认无知是他哲学思想的一个很大特点,他不像当时那些所谓的智者,善于用诡辩术颠倒黑白或自以为知识渊博,而是认为自己无知,对任何问题都知之甚少,只好把问题提出来向别人请教。所以他从来不预设一个正确的答案再进行辩论,而是在别人回答他的问题时,连续追问、反诘,使对方前后得出自相矛盾的结论,从而让对方认清自己认知的荒谬和无知,以至于使其接近真知。
苏格拉底知道,引导别人产生思考比单纯的灌输要有效的多,所以他常常说自己是思想的助产士。苏格拉底经常与别人探讨何为勇敢、虔诚、谦虚、正义、善良、正直的真谛。虽然这些词被人们时常挂在嘴边,可要正确的描述它们并不容易。其实不只是当时的人们,就是在今天,依然有许多人不知道何为美德与正义。当然,这听起来显得十分荒谬,但这确是事实。
比如要解释一下何为美,有多少人能一下子想明白美的定义呢?美就是长的漂亮吗?还是说美是鲜艳的色彩?或者是对称的结构?
那么善又是什么?善就对人好吗?但如果是对待敌人还能不能善呢?如果对敌人善,那善还是不是善呢?那么又何为敌人呢?是与自己不同国家的人就是敌人吗?与苏格拉底的对话,就是一次次的探寻真知的过程。
在苏格拉底的追问下,人们会发现原来自己并不了解那些词语的真实意思。既然不了解何为善良、勇敢、正直、美德,那么自然不知道怎么做才是符合正义、勇敢、善良的行为。实际上我们看到,苏格拉底诘问别人并不是有意羞辱他人,而是让人明白自己的无知,从而引发他仔细思考何为真正的善与恶、真与假、好与坏,从而能明明白白的做一个真正的好人。
比如,苏格拉底曾经和美诺进行过一场辩论。美诺是一名贵族,他认为要做一个有美德的人必须十分富有,贫穷的人没有美德可言。
美诺笃定的认为,有美德的人就是一个有权有势的人。苏格拉底则问他,在获得这些东西之前,是否应该加上“正义、正当”的字眼?如果是不正当获得权力和财富,你还称之为美德吗?苏格拉底的反问让美诺彻底认识到了自己错误。
于是苏格拉底得出结论:似乎正义、节制、虔诚,或者其他的美德应该加在“获得”的前面。如果在某种情况下,一个人只有用不正当的手段才能获得金银,那么和宁愿没有金银财富也不愿用不正当手段获得的做法相比,这匮乏本身就是美德。美诺心悦诚服,终于明白美德与物质、权力、地位等外在的东西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这个道理对于任何时代的人来说都不难理解,但现在许多人都把钱财的多少当作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更有人问:道德值多少钱一斤?看来他们也同美诺一样陷入了思想的误区。
苏格拉底这种对话模式,得罪了相当一部分雅典人,他们往往是各个领域的“权威”人士,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无知,其难度要比普通人要大得多。更多时候,因辩论失败而丢面子会让人产生仇恨和嫉妒之心,所以往往苏格拉底在得到赞美和拥护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的诋毁和羞辱,甚至是当面殴打。
当时,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云》在雅典流行,这反映了当时一部分雅典人对苏格拉底的嫉恨是非常严重的。该喜剧对苏格拉底进行了嘲讽式的诋毁。在这部剧中,苏格拉底被刻画成一个诡辩派,一个对自然哲学有浓厚兴趣的无神论者。
实际上,剧中所刻画的苏格拉底,正是当时的智者学派的形象,这种学派最擅长的是诡辩,他们认为一件事没有对错,只要论证方式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任何理论其相反的说法都能成立。他们对普遍的善和美德一概否定,这明显不符合苏格拉底的推崇美德和智慧的思想追求。而且智者学派的学者对自己的学生收取高昂学费。阿里斯托芬如此污蔑苏格拉底,或许也曾受到过苏格拉底的诘问而怀恨在心。也正是因为这部剧的流行,为后来苏格拉底的死埋下了伏笔。
可饶是如此,苏格拉底依然“我行我素”,每天到街上省察他人,即便明知道这么做会招致越来越多的反感。她的妻子也因苏格拉底的举动而经常大发雷霆,但这些从来没能使苏格拉底动摇。那么到底为什么使得苏格拉底会如此坚持去省察他人呢?这其实和一个神谕有关。
德尔斐神谕
德尔斐神庙石柱上有一句充满哲理的话:认识你自己。现在看来,这句箴言与苏格拉底的哲学理念有着莫大的联系。对于古希腊人来说,德尔斐神庙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它的影响力更是无可取代的,尤其是德尔斐的神谕,更是被当时的人们视为绝对不可能出错的预言。
德尔斐的众多神谕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神谕,是关于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预言,神谕的准确显示了神的意志不可抗拒,人无论采取怎样的手段企图改变神的安排,最后总是阴差阳错的推动了神谕的发生。这其实和中国人去庙里求签有点类似,只是神谕更为具体:当祈求者提出疑问后,由祭司转达神的口谕。
而德尔斐神谕在苏格拉底身上也同样得到了印证。苏格拉底有一位叫凯勒丰的好朋友,两人经常深入交流哲学,凯勒丰非常敬佩苏格拉底,同时也敢于质疑他。凯勒丰很想知道苏格拉底是不是雅典最有智慧的人,于是他就到德尔菲神庙问神:雅典还有谁比苏格拉底更聪明?凯勒丰得到的神谕的回答是:索福克勒斯很聪明,欧里庇得斯更聪明,但在雅典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
索福克勒斯与欧里庇得斯都是希腊最伟大的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加上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合称为古希腊三大悲剧。神谕认为希腊最著名的人物都没有苏格拉底聪明,这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同时也引来了许多妒忌和麻烦。
苏格拉底听到这个神谕后陷入了长期的困惑之中。他认为,神谕是不可能骗人的,但是他又明确的知道自己并不比那些伟大的希腊人聪明,反而是通过大量的学习,大量的思考,心中不解的东西越来越多,甚至可以说自己是无知的。但为何神谕会这么说呢?于是苏格拉底决定要亲自证实神说的话。
那么要如何做呢?苏格拉底思来想去,决定去拜访大众心目中的三类聪明人。他首先拜访的是政治家。这位政治家向来以知识渊博自居,在交谈中,苏格拉底却发现他对善与美这些概念的理解非常有限,而他却自以为无所不知。这显然不是一个具有真知的政治家。
从政治家那里离开后,苏格拉底又拜访了诗人,可他却惊讶的发现,诗人对自己的名作的解释竟然还不如其他人解释的更好。因此他认为,诗人创作诗歌时,需要凭借某种天赋或是灵感,而非是仅仅靠自己的才学。这里稍微岔开说说,苏格拉底发现的这一观点和中国古人所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不谋而合。许多诗人、艺术家,有很多都是在醉酒的状态下创作出了完美的作品,如人们熟知的李白醉后思如泉涌,还有王羲之醉后写成的《兰亭序》等。
最后,苏格拉底又拜访了工匠,可是这位工匠因一技在手,自恃高人一等,苏格拉底询问工匠有关道德和价值观的问题,他不懂装懂,强行作答,狂妄自负的样子显得非常浅薄。
苏格拉底在拜访完这三类人后,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人类的智慧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一无是处。”“看来他(神谕)并不是夸赞我,而是把我当作例子,好像在说:‘在你们当中,只有那些像苏格拉底一样意识到自己在智慧上一无所知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
因为真正有智慧的只有神,如果不知道自己无知,没有谦卑之心,人就会因自大而固执己见,停滞不前,从而无法获得真正的智慧,看到真理也会去本能的反对。于是,苏格拉底决定唤醒雅典人,做城邦的“牛虻”,帮助他们,刺激他们,直到他们都能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进而能分辨真正的善与恶,提升道德,接近神。
至此以后,每日省察他人,找人辩论,成了苏格拉底践行自己哲学使命最重要的方式。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来自于神的诫命。
宗教的没落和对神的正念
或许爱思考的人们在看过希腊神话后,都会产生这样一个疑惑:希腊神话中的这些神,怎么会这么“奇怪”?他们似乎充满了欲望、算计和争斗,和凡人没有任何区别。事实上,这正是当时人们道德下滑、宗教变异的最直观证据。
当时的作家、诗人用自己的理解随性创作以及民间的牵强附会,把神描绘成了符合他们观念的样子,所以他们欲望满身,纵情享乐,还有的甚至可以为了权利弑父或吃自己的小孩。实际上,这就是当时社会负面因素的投射。
其实,这样的事情一直存在,如今也是一样。在中国大陆所流行的《白蛇传》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书中的蛇妖被刻画的有情有义,而得道高僧法海和尚却固执而又不近人情。人妖之间的恋情被谱写成流行歌曲被大量传唱,网络上“法海你不懂爱”的MTV成了网络热门,善与恶、好与坏、真与假在这种娱乐化的方式中被渐渐颠覆。
当然,现实中佛教也早已不再是清修之地,寺庙的方丈被爆出私生活混乱,“财色双修”,出入乘坐豪华轿车,购买大量房产,大发佛难财,道德品质甚至不如一般常人。这无疑又加重了人们头脑中修道、修佛者的负面形象。
小说、电影、电视中,大量的传统人物被颠覆性的再次塑造,有的故事中的神甚至比魔都恶,而英雄人物要不沾染点邪性,就会让人觉得落伍和千篇一律。
苏格拉底显然也看到了这一点:宗教已不再是引导人们崇善的净地。人们不懂得如何敬神,只是一味地求神解决生活中的麻烦或消除苦难。可悲的是,真正懂得敬神的苏格拉底,竟然被诬告不敬神灵,原因只是苏格拉底不随当时雅典人一样,用祭祀仪式来敬拜神灵。
就在苏格拉底受审前,他在法庭门口碰到了认为对神非常虔敬的游叙弗伦,他因父亲的过失而去法院告他。理由是父亲的行为是对神的不敬,侵犯了神的权力。自己的做法是真正的敬神。苏格拉底很好奇,因为自己被控告的原因之一便是不敬神,于是便向游叙弗伦请教何为敬神。
游叙弗伦告诉苏格拉底:敬神就是做的事情让神喜欢。宙斯,这个奥林匹斯山最伟大的神,因为他的父亲克洛诺斯吞吃自己的孩子,宙斯就把克洛诺斯绑了起来,毫不留情地惩罚他。所以我做的事情是让神喜欢的。
苏格拉底却认为,奥林匹斯山有那么多神,他们之间争斗不休,意见不一,你觉得应该让哪个神喜欢?你惩罚你的父亲,宙斯是喜欢了,克洛诺斯肯定不喜欢吧?赫菲斯托斯喜欢了,赫拉肯定不喜欢吧?所以同样一件事,既会让神高兴,又会让神不高兴,这能叫虔诚敬神吗?
苏格拉底敏锐的察觉到了希腊神话的混乱,神应该具备着一种崇高的道德,不可能像人一般行事。人敬神是因为神是全知全善的,人追寻神的本质是追寻善,如果神是不善的,那显然已不配称之为神了,那为何还要努力追寻呢?
希腊神话中,宙斯的父亲克洛诺斯吞吃自己的孩子,宙斯也因为害怕预言吃了自己第一个老婆墨提斯,这哪里有神的慈悲和善良。而游叙弗伦学习传说中的宙斯父亲的行为而惩罚父亲就以为是敬神,明显是受到了当时变异的神话故事的影响。游叙弗伦对“神”的虔诚,显然未曾经过仔细省察。在苏格拉底的诘问下,游叙弗伦不得不改变了他的说辞:敬神就是对神好。
苏格拉底继续问:一个人为什么对神好,是不是像照顾马是想让马拉车一样,杀鸡宰羊祭神,其实是希望获得神明保佑?对神好就是想利用神吗?
苏格拉底认为,祭祀神灵并不是真正虔诚的敬神,尤其是当祭祀者抱着希望获得回报的想法祭祀神灵时。这和如今去庙里求神拜佛的人没有本质的区别。
游叙弗伦最后哑口无言,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敬神,只得说:改天再说吧,苏格拉底。这会我还急着赶路呢,得走了。
苏格拉底为何如此睿智,他的智慧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伴随苏格拉底一生的神秘声音。
“从我的童年开始,一个特定的声音就开始在我心中出现,如同一个精灵的声音。每当它出现时,它总是阻止我去做一些事情,但从来没有给我正面的建议。比如正是它阻碍了我参与政治实践,而我也愿意听从它的指示。无论是作为士兵坚守阵地,面对死亡,还是担任法官,坚持正义的审判,精灵从未发出过阻止的声音。”
“你们知道,我内心总会听到一个精灵的声音。每次我想做不对的事,它总会跳出来反对,哪怕是小事。刚才发生在我身上的,人们总以为,是最大的坏事。但是,从我早晨离家开始到现在,无论我做什么、说什么,这个神的信号从未发出反对,而我在别的场合说话时,它却总是阻拦我继续讲。为什么它没有反对我今天的言行呢?让我告诉你们:或许,我的这次遭遇并不是坏事,而是好事。因为如果我要做的不是好事,我熟悉的信号不会不反对我。”
这个神的声音曾经让后世无数哲学家百思不得其解,一向推崇理性思辨的苏格拉底竟然会不加思辨的听从一个来自内心的声音。但是如果站在中国传统的修炼人的视角,这就很容易理解了。他正和我们修炼文化中,“点化”这一概念完全一致。当一个修道人做出不符合道的行为和思想时,就会有声音阻止,或是让修炼者受挫、摔跟头等。其实,这就是神在点化修炼者。
苏格拉底负有奠定人类文化的使命,故而从童年起,一直有神在看护着他、启悟着他的智慧。人们总是把信神和不理性等量齐观,其实是一个相当主观的误解。真正信神者,必然首先是一个理性的人,他们对神拥有的是正信。而大部分神神叨叨的人,多数都是求神者,他们会为了烧头香而付出大量钱财,说白了,他们只想和神佛做交易。而对于何为佛法、道法,他们实际上并不比不信神的人明白的更多。
苏格拉底反对将传统的祭祀作为敬神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只是将敬神和自身利益捆绑在了一起。苏格拉底呼吁要将对哲学和知识的追求作为崇拜神的主要方式。苏格拉底认为雅典人应该通过自省来敬神。如果一个人始终追求智慧,才是对神最大的虔敬。说白了,这就是苏格拉底的修炼之“道”。
苏格拉底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现象,他不时会出现长时间的走神、发呆的状态。他会在某个地方突然停住,有时陷入沉思达数小时之久。有一次,他在户外驻足思考,从清晨站到中午,一动也不动。中午的时候,人们开始注意他了,来来往往的人对他指指点点。那会儿正好是夏天,到了晚上有几个人出于好奇,搬来铺盖卷,守着苏格拉底,看他是否会在这站一整夜。果然,苏格拉底一直站到第二天早晨。太阳出来了,他向太阳做了祈祷才离开。
还有一次,苏格拉底和亚里士托德姆一块儿去参加一个宴会。路上,苏格拉底又出神了。亚里士托德姆没注意,等他到了宴会地点,主人问他:苏格拉底呢?他这才发现苏格拉底没来。于是,他们派人去寻找,很快那人回来说:找着了,他呆呆地站在邻居家走廊下,我招呼他,他一动不动。”参加宴会的人中有人了解苏格拉底,就解释说:他是有这个习惯,随时会站下来,无缘无故地出神。后来,直到宴会过了一半,苏格拉底才到。
之前我们讲过苏格拉底曾多次参加战争,在第一次参战时,苏格拉底也曾一动不动的站了一天一夜。结合苏格拉底之前那些修炼的表现,他的这种出神在中国修炼文化中就更加容易理解了。那就是他进入了“定”的状态。这是修炼者打坐或修行状态的一种常见的现象。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也常常以元神出窍的办法来搬救兵,那时候,他的本体就是一动不动的。
苏格拉底之死以及迫害者的报应
公元前399年,有人控告苏格拉底腐化青年和不敬神,苏格拉底在500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辩护,驳斥了控诉的荒诞,可是陪审团仍旧判处了苏格拉底有罪,苏格拉底服从判决服毒而死。成为西方历史上最著名的公案之一。
指控苏格拉底的一共是三个人:代表诗人和艺术家的莫勒图斯,代表手工艺者与政界人物的阿努图斯和代表演说家的卢孔。这些都是苏格拉底“得罪”过的群体。莫勒图斯正面指控苏格拉底,卢孔是一个附和者,他们背后的阿努图斯即是这场荒诞控告的幕后主使。
希腊战败后,由斯巴达扶持的三十僭主曾短暂统治过希腊,他们血腥的统治遭到了雅典人的反对,后来,民主又回到了雅典,阿努图斯正是当时雅典的掌权者。
在这场审判发生前几年,苏格拉底曾批评过雅典之前当权的民主派,当时阿努图斯就提出抗议,他的政治主张就是要恢复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前的温和民主制,苏格拉底的批评和影响力让他感到危险。而且苏格拉底还曾指出阿努图斯对儿子的教育只是为了自己的生意,并不是真正的为儿子好。
阿努图斯怀恨在心,利用部分希腊人对苏格拉底的不满情绪,精心策划了这场政治迫害,他到处散布谣言,如果苏格拉底不死,雅典的年轻人就都会被苏格拉底腐化。即便他明知道苏格拉底没有罪,也不参与政治,只是一个爱辩论的善良老头。
有学者认为苏格拉底想做一个一心求死的殉道者。理由是什么呢? 首先,苏格拉底拒绝演说家吕西阿斯给他写了一篇智者学派风格的辩词。我们必须得承认,让苏格拉底按照智者学派的辩词来申辩,胜诉的可能性会增大很多。苏格拉底却认为这篇辩词在说谎而不愿使用。
其次,在陪审团判处苏格拉底有罪后,苏格拉底本可以要求从轻发落。比如选择罚款或流放。苏格拉底同样拒绝了。
最后,苏格拉底的学生买通看守,准备救他出狱时,苏格拉底因这么做是破坏法律而再次拒绝。
但笔者认为,这并不是苏格拉底在一心求死,苏格拉底申辩时显然是积极为自己辩护的,“另外一个像我这样的人不容易出现在你们中间了,请放了我吧。如果你们杀了我,而后神如果不再派另外一个我这样的人来烦你们,你们就要在沉睡中度完余生。”
“我不关心我自己的任何事,简直不像是人所能为,多年来,家里的事得不到我的关心,我总是为你们做事,亲自走到你们每个人那里,像父亲或长兄一样,劝你们关心德性。如果我从中得到什么,或靠叫你们做这些挣钱,那还有些道理。现在,你们自己看,他们,那些控告者,虽然如此无耻地在别的所有事情上控告我,却不能厚着脸皮提供证人,证明我拿过或乞求过薪水。而我认为,我可以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我说的是真的,那就是我的贫困。”
苏格拉底不求死,但也决不怕死,他强调:“我一生追求真理,一生都在与任何人的对谈中强调并保持真诚,那么这次为了活命,我就要编造活命的理由吗?绝对不可以。”在变异思想的影响下,社会上总有一部分人持受害者有罪论,将责任往那些好人身上推,曰:为什么别人就针对你?肯定是你有问题云云。却从来不论及那些坏的现象和负面的因素。
之所以苏格拉底被判处有罪,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被苏格拉底省察的人对他怀着极大的恶意,他们当着苏格拉底的面或许承认过自己没有智慧,但是背地里却怀恨在心。前文说喜剧《云》对苏格拉底极尽诋毁之能事,却又大获成功,在看过剧的人们的印象中,苏格拉底是一个诡辩者,又是一个不敬神的人。
这种长期的诋毁已经影响了很大一部分人,有的人对苏格拉底有一种天然的敌视,即便他本身并不了解苏格拉底。而更多被苏格拉底省察过的人,因抱着这种先入为主的错误印象,也认为他是一个不敬神灵的诡辩者。
当然,真相其实很简单,苏格拉底并不热衷研究自然事物,虽然他也不反对,他更在意的是对人的德行和智慧的探究。但苏格拉底确实不像当时的雅典人一样祭祀神,这是因为当时的宗教已然败坏,关于神的那些所谓的传说,很多都是自相矛盾的邪说。
苏格拉底认为,祭祀神灵并不是真正虔诚的敬神,尤其是当祭祀者抱着希望获得回报的想法祭祀神灵时。所以他拒绝将传统的祭祀作为敬神的方式,想求回报的本身,就是一颗非常不好的心,这对神一点也不敬。
他呼吁将对哲学和对知识的追求作为崇拜神的主要方式,他认为雅典人应该通过自省来敬神。实际上,这是劝人修炼自己,提高道德。虽然中西方文化不同,但实际的内核却毫无二致。
苏格拉底说:是神安排我以爱知为生,要我省察自己和别人,我这才是真正敬神的行为。我如果反而怕死,脱离了神赋予我的使命,以不智慧为智慧,那才是做了真正可怕的事。神安排苏格拉底省察自己和别人,即便他明知道这么做有多危险,但他依然义无反顾。
面对控告和污蔑,苏格拉底的反驳是无懈可击的,因为这并不是什么难事,苏格拉底要做的只是把事实真相讲出来而已。但是人们头脑中的成见却不是几句话就能消除的。苏格拉底最后仍然以280:220被判有罪。
苏格拉底早已料到审判的结果,他也没有要求从轻发落,而是认为像自己这样对城邦有贡献的人,应该在市政府里免费用餐,而不是得到惩罚。
他对那些叛他有罪的人说:“现在我被判处死刑,而他们却被真理判处了不义和邪恶之最。我接受我的惩罚,他们也应接受他们的。”
苏格拉底还对诬告者做了预言: “在我死后,你们将面临比你们对我施加的惩罚更加难以承受的惩罚。”苏格拉底明白善恶有报的道理,不久以后,他的预言果然一一应验,不过那是后话。
苏格拉底被判死刑后,他丝毫不感到难过和恐惧,反而还要不断安慰来看他的那些学生和朋友们。
学生们悲伤地问他:“老师,您如果走了,我们就成了无父的孤儿,有问题该向谁请教呢?”
苏格拉底回答说:“今后你们仍要一如往昔,按照你们所知最善的方式去生活。人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会对最善的生活方式有不同的体认,如果现在认为‘应该真诚待人,只求付出不求回报’,就应该按照现在的认识去勇敢实践。将来发现更好的、更善的方式,再勇于改进。如果一味等待,寄希望于发现最善的方式再去行动,那么永远也不会迈开脚步。”
苏格拉底敏锐的观察到,人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现在认为的真理并不一定是真理。对善而言也是一样,人们在不同的境界有不同的理解。苏格拉底用善良、正义、节制、忍让、真诚、勇敢的德行来实践自己的哲学理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厌其烦的启悟着人们的良知和善念。从苏格拉底的言行中,能看到他拥有与佛家相似的普度众生的胸怀。如果硬要总结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的话,那时就是劝人做一个好人,一个崇善的人。
最后,苏格拉底拒绝了学生们的搭救,从容饮下毒酒赴死。苏格拉底死后,他的预言开始生效。雅典人虽然有许多反感苏格拉底的人,但是人们普遍不认同处死苏格拉底的做法,人们对这种显而易见的政治迫害感到愤怒,民众积压的情绪开始释放。
雅典人开始用实际行动抵制那些参与指控苏格拉底的人,在公共场所排挤他们,最后他们在绝望中自缢而死。三个主要控告者,莫勒图斯被私刑处死,阿努图斯和卢孔被流放。后来,雅典人请雕塑家吕希珀斯为苏格拉底造了一尊青铜塑像。以便纪念这位思想助产士、雅典的牛虻,一位真正的圣者和先知。
苏格拉底之死的现代启示
苏格拉底以诘问的方式想要叫醒雅典人民,让人明白智慧、正义、节制的美德,却被坏人污蔑、控诉、审判,这种对于圣者的迫害是人类真正的耻辱,不幸的是,这种耻辱在历史上却时常发生。
如今法轮功学员只为践行真善忍的修炼原则,修己利民,同样受到了中共极权的残酷迫害。横向对比两者被迫害的经历,我们看到了很大的相似性。
其一、苏格拉底是因为审察别人的智慧而让许多人感到难堪,特别还有神谕为他背书,这让那些徒有虚名者嫉妒不已,故而掀起了这样一场政治迫害。同样的,党魁江泽民也因法轮功创始人李洪志先生受到众多弟子的崇敬而妒恨难平,因此不顾其他政治局常委的反对悍然发动了这场迫害。
其二、苏格拉底被喜剧《云》所诋毁,许多人未加思考便相信了这部喜剧的内容,因此使不少雅典人心中产生了对苏格拉底的厌恶之情,甚至极大的影响到了陪审团的投票结果。
而法轮功也有着相同的遭遇,中共为了消灭法轮功,在天安门前上演了“自焚”伪案,将法轮功妖魔化,并利用几千种类报纸,几百个电台、电视台持续不断的污蔑、造谣,使得民众谈“法轮功”色变,法轮功学员从理应受到尊重的善良群体,成了中国社会最受人们敌视的“异类”。中共对法轮功的迫害之所以能推行全国,与这部造谣影片有着莫大的关系。
其三、苏格拉底被审判是恶人们钻了民主决议的法律漏洞,许多人因听信苏格拉底的谣言,对他十分反感,而当时的法律并没有什么一审、二审之说,给苏格拉底的辩护时间非常的有限,只有短短几分钟而已。这么短的时间想改变人的思想,难如登天。
苏格拉底在申辩无果后,饮下毒酒从容赴死,但他从未认为自己犯了什么罪。他认可的是法律的程序,他认为审判的程序是符合法律流程的。
而中共却给了法轮功学员两条路走,其一,只要放弃修炼,就能得到一个正常生活环境,可以自由生活。其二,不放弃修炼者,轻则被劳教、判刑,重则被酷刑迫害甚至被活摘器官。这两重天一般的待遇不免让人疑惑,这是正常的法律流程还是中共淫威下的逼人就范?因为世界上可不会有杀人犯说自己不杀人了就能得到释放的事情。如果有,那就说明那里法律已经不复存在。
实际上,中共对法轮功学员的审判,直接是公检法司相互勾结下的黑箱操作,里面充斥着违法的程序、捏造的罪名、违心的判罚。法轮功学员只是和平的散发真相传单就会招致中共数年的非法判决,这在自由言论的国家是不可想象的。而更多的法轮功学员则根本没有经过审判就直接被中共投进了洗脑班、法制中心和精神病院等黑窝强制迫害。
其四、对苏格拉底的污名化说辞是腐化青年和不敬神,但有良知者并不难判断其中自相矛盾的地方。而针对法轮功,中共一方面疯狂迫害、企图封口,另一方面大肆污蔑,让民众得不到真实的咨询,什么法轮功学员有病不吃药,什么参与政治,什么宣扬迷信,污蔑中充斥着掐头去尾、张冠李戴、捕风捉影之辞。中共从来不提有多少重病之人因练习法轮功而身心健康,也不告诉人们中共疯狂的迫害才是法轮功揭露中共恶行的起因,更不会告诉人,法轮功修炼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科学家和高级知识分子。
其五、苏格拉底最后对那些迫害他的人进行了预言:“在我死后,你们将面临比你们对我施加的惩罚更加难以承受的惩罚。”后来果真应验,他们歹毒的内心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们被雅典人民所唾弃,不是自杀就是被流放。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法轮功学员所讲述的善恶有报的道理同样在应验之中。就像苏格拉底说的:“逃避死亡并不难,逃避邪恶才是更难的事情,因为邪恶比死亡跑得更快。”20多年来,中共在这条邪恶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由此造下了无边的罪业,公检法司及政法委、610那些官员们的恶报事例更是层出不穷。瘟疫中,大量中共的追随者死亡,中共不知悔改,索性隐藏了全国死亡人口的火化数量,中共能瞒过世人,却无法瞒过上天,迫害者如再不醒悟,更大的灾祸必将到来。
苏格拉底生前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压力和诋毁,但无人能反对他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卓越成就。苏格拉底死后,雅典人开始怀念他不知疲惫的省察他人,劝人为善的身影,由此为他建造雕像以示纪念。而法轮功学员不畏中共的暴虐,坚持讲清真相的举动同样令人动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会认识到法轮功学员所做的事的真正含义。到了那时,人们一定会感谢法轮功学员的付出和他们那不厌其烦、苦口婆心的提醒:认识法轮功的真相,退出中共以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