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量子物理学证明人的精神影响客观世界
巴克斯特和江本胜的实验,揭示出植物、水、树叶、细胞都具有精神和感应能力。生命和水具有远距离沟通的能力,能看、能听、能接受人发出的情感和善恶意念,并随着人类心念的改变而发生着改变。
植物和人、人和自己的白细胞、水和客观环境以及人的意念之间的关联似乎说明,我们这个宇宙中的事物之间,具备着超越宏观物质的精神连结。
事物之间的这种精神连结,也许可以用现代物理学的量子纠缠现象来帮助理解。所谓的“量子纠缠”,是指存在于微观世界中的一些粒子,如果处在纠缠状态的话,那么不管分离到多远,它们之间完全不需要任何现代物理学已知的沟通,就能感受到彼此的存在状态,从而在一部分粒子受到外来观测影响而改变状态时,使另一部分的粒子也作出对应的改变。这种现象又可以用来实现超越时空限制的量子通讯。
更值得注意的是,量子物理学的研究揭示,人的精神可以改变量子存在状态,宏观世界中的主观和客观的分野在量子世界里变得模糊。或者说,在量子世界里人们认识到,也许主观和客观本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有一个经典的量子物理学实验叫做双缝实验或“杨氏实验”“杨氏双狭缝干涉实验”,专门演示光波的干涉行为,此实验是因物理学者托马斯‧杨(Thomas Young, 1773—1829)而得名。⁶²⁰
双缝实验的基本设计很简单,将一束光照射到一块刻有两条狭缝的不透明遮光板上,通过狭缝的两束光会抵达后面的探测屏。光的波动性使得通过两条狭缝的两束光互相干涉,在探测屏上形成明亮条纹和暗淡条纹相间的图样,这就是双缝实验著名的干涉图样。
图6-15 双缝成像示意图(原作者:NekoJaNekoJa 向量化:Johannes Kalliauer – File:Double-slit.PNG, CC BY-SA 4.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61496401)
20世纪量子力学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对光是波还是粒子的问题重新展开讨论,双缝干涉实验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科学家们做了升级版的双缝干涉实验,通过特殊的实验装置,让光子一个一个地发出来,通过前面的双缝遮光板,结果依然观测到干涉条纹,也就是说一个光子可以和它自身产生干涉现象。
接着,科学家依据这个单光子干涉实验继续添加实验仪器,加装了一个观察光子路径的装置,想知道单个光子到底是从哪个缝隙里出去的。结果一旦加上观察装置想知道光子的路径时,干涉条纹就消失了;如果去掉观察路径的装置,干涉条纹又出现了。科学家通过无数次的重复实验,结果都是一样的。⁶²¹
这个升级版的双缝干涉实验背后的机制和原理,目前科学家仍在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人的意识和精神可以影响量子世界的存在状态。
这是不是在提示我们,整个世界本来可能是另一番不同的波动的景象,但是由于有了我们人的这双眼睛,看到的世界变成被过滤了或被固定了的效果,变成了现在这个世界的样子。
著名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 1918—1988)在《费曼物理讲座》中这样解读,根据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不可能设计一个装置,既能确定电子可以穿过,同时又不会干扰电子穿孔之后形成的干涉图样。换句话说,如果一个装置能够确定电子穿过哪个孔,它就一定会干扰图案。⁶²²
现代科学实验多半力图排除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观察对象的影响。而从巴克斯特的实验、水结晶实验和升级版的双缝干涉实验中我们看到,人的意识其实是与周围环境是息息相关的,普通人的意识就可以影响和改变周围事物的存在状态。这一点在微观和量子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
事实上,没有真正独立的“客观”世界,所谓的客观环境,其实早就烙上了人们意识的印记。而这些意识、精神的作用,恰恰是被进化假说所完全忽视的。
其实人的意识和精神可以改变周围的事物,如果精神力量强大到一定程度,可能显示出一些特殊能力,能改变周围事物,做出一般人通常状态下做不到的事情来。这种能力就是特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