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濒死轮回学揭示生命本质
一、濒死体验研究简介 1.1 何谓濒死体验 1.2 濒死体验研究简史 1.3 濒死体验的经典医学研究 二、濒死体验的十大现象 2.1 现象一:思维清晰,有条有理 2.2 现象二:灵魂离体,观察准确 2.3 现象三:盲人能看,超常视力 2.4 现象四:幼儿体验,超越心智 2.5 现象五:超越民族,跨越文化 2.6 现象六:人生全景,快速回顾 2.7 现象七:另外时空,遇到故人 2.8 现象八:与神相遇,天堂之旅 2.9 现象九:升华人生,增强使命 2.10 现象十:医学专家,同样经历 三、濒死体验研究的主要结论 3.1 人死后灵魂仍然存在,并可离开肉体 3.2 濒死体验是灵魂在另外空间的真实体验 3.3 濒死体验揭示进化论、无神论是错误的 四、轮回转世现象简介 4.1 印度九岁女孩他乡认亲 4.2 轮回转世起源于传统文化 4.3 西方研究转世的先驱者 五、轮回转世典型案例 5.1 美军二战飞行员的前世今生 5.2 斯里兰卡基督徒转生成为佛教徒 5.3 英国亲姐妹同日遇难后转生双胞胎 5.4 湖南“再生人”现象 六、证明轮回转世的六大证据 6.1 前世人物大多可被核实 6.2 出生胎记对应前世伤害 6.3 先天缺陷对应前世伤害 6.4 性格行为多与前世相似 6.5 恐惧对象对应前世伤害 6.6 轮回现象跨越民族文化 七、催眠回溯对轮回转世的研究 7.1 韦斯博士的病人的前世今生 7.2 沃穆巴赫博士的统计论证 7.3 牛顿博士对精神世界的研究 八、濒死轮回学揭示生命本质否定进化论 8.1 濒死轮回现象的民意调查 8.2 濒死轮回研究揭示人的来源和本质 8.3 濒死轮回研究再次否定进化论
在第四章,我们通过列举大量的事实和科学研究,证明人的精神是一种物质。人眼虽然看不见精神,但精神作为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是人体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神可被检测、遗传、被身体所记忆,甚至当人体器官被移植时,精神也能跟着被转移。人的精神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包括情绪、性格和道德观念对身体健康都有重要影响。
进化假说的致命错误之一是忽视人精神的存在,对人类近一百多年来的生物医学的负面影响非常深远,导致人们经常认为肉体死了,人就死了。然而,人的生命起源和生命存在远比单纯的肉眼所看到的物质更加复杂。
上个世纪50年代,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澳大利亚神经生理学家约翰‧卡鲁‧埃克尔斯爵士(Sir John Carew Eccles, 1903—1997)提出人类有“灵魂”存在,人死之后精神和灵魂不死。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当人肉体死亡之后,精神和灵魂的归宿如何呢?
自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穆迪(Raymond A. Moody)在《死后的世界》(Life After Life)书中描述了大量濒死体验的真实案例之后,西方一群严谨而又敢于突破前人局限的科学家开启了探索生命本质的濒死体验(Near Death Experience,简称NDE)研究。
2001年,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的报告中说,荷兰阿纳姆市的一名44岁男子苏醒后,惊人地描述了他在昏迷期间被抢救的场景。他是如何做到的?
2014年,知名医学期刊《复苏》(Resuscitation)报导了一个令人惊奇的案例,一名美国男子在心脏骤停又复苏后,居然说心脏骤停期间,在天花板上俯瞰着自己的肉身。
早产出生后视神经受损的薇琪(Vicky)完全失明,她从来看不见任何东西,甚至连光的概念都没有。可是,她却出乎意料地在两次濒死体验中见到了光,看到了自己在地球这个空间的身体和医护人员,还在另一个空间看到了死去的亲人。
灵魂在人死亡之后依旧存在已经是公认的事实。濒死体验的研究告诉人们,有些灵魂可以马上返回地球,成了死而复生的濒死体验者;而那些没有返回地球的灵魂会去哪里呢?这就是轮回转世(Reincarnation)的研究方向。
1926年出生在印度德里的女孩香蒂‧德维(Shanti Devi),从4岁就开始讲述关于她前世在印度马图拉的婚姻和家庭。9岁那年,调查团带着香蒂来到马图拉,她能够毫不犹豫地辨认出前世丈夫凯尔达(Kedar),并详细描述他们的家庭生活,让人惊叹不已。
当人肉体死亡之后,人的精神和灵魂存在的科学证据比比皆是,已累积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濒死轮回学。
一、濒死体验研究简介
2001年12月15日,世界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的一项研究中,讲述了一个真实案例 :³⁸⁷
一天深夜,荷兰阿纳姆市(Arnhem)的一辆救护车送来了一名44岁的昏迷男子。男子被收入冠心病监护室后,医护人员给他做了人工呼吸、心脏按摩、除颤等抢救措施,接着准备给他插管,结果发现男子嘴里有假牙。一名监护室的护士A取下男子的假牙,放在一辆小推车上。大约一个半小时后,男子恢复了心律和血压,但仍然昏迷。
过了一周多,这位病人转入了普通病房。普通病房的护士B找不到他的假牙,他看到那名监护室的护士A,就指着A对B说:“那名护士知道我的假牙在哪里。”护士A听到后很惊讶,因为她记得当时自己取出病人的假牙时,病人处于深度昏迷中。按照常识,他不可能看到护士当时在做什么。病人进一步说出了细节:“当我被送进医院时你在场,你把我的假牙从我嘴里取下来放在那辆车上。车上放着所有这些瓶子,下面有一个滑动抽屉,你把我的假牙放在那里。”
护士A通过进一步询问后还发现,这个被医学诊断为“昏迷”的病人,居然从“上方”看到“自己的身体”躺在床上。他能正确而详细地描述当时接受急救的监护室、在场医护人员的模样以及医生和护士如何忙着给他做心肺复苏。
1.1 何谓濒死体验
上面讲的是一个典型的濒死体验案例。所谓濒死体验 (Near-death Experience,简称NDE),通常是指濒临死亡的人幸存下来之后讲述的一种特殊体验。³⁸⁸
生物医学一般将死亡定义为呼吸停止、心脏停止跳动、脉搏消失以及瞳孔扩张,如今医学界更多地采用脑死亡 的标准来判定人的死亡³⁸⁹。
《大英百科全书》 对“死亡”给出的定义比较模糊,“最终发生在所有生物体中的生命过程的完全停止”,同时指出“其确切定义仍然存在争议”,这个定义的不确切,其实反映了现代科学对生命现象的本质认识还不完善、不够全面。³⁹⁰
而濒死体验则自古就有。由于现代急救技术提高了存活率,濒死体验案例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上述《柳叶刀》报告的作者范洛梅尔医生(van Lommel)的研究结论是,18%的心脏骤停幸存者 报告了这种特殊的体验──濒死体验。
根据《大英百科全书》2023年6月9日的最新更新,大约三分之一 的濒临死亡者报告有过濒死体验,这在医学上通常被认为是普遍现象。两种比率的差异,除了与数据报告的年代不同有关,还与讨论的对象不同有关。
人们所讲述的诱发濒死体验的情境 可以包括:心肌梗塞引起的心脏骤停(临床死亡);产后失血;围手术期的(perioperative)并发症引起的休克;败血性或过敏性休克;触电;外伤性脑损伤引起的昏迷;脑出血或脑梗塞;自杀未遂;溺水或窒息;呼吸暂停;严重的交通事故、登山事故或海难等事故。
1.2 濒死体验研究简史
1892年,瑞士地质学家阿尔伯特‧海蒙 (Albert Heim, 1849—1937)被认为是最早描述濒死体验的人。海蒙自己曾在登山时坠落,其间他经历了令他印象深刻的濒死体验,促使他开始收集其他濒死体验者的经历。他从所收集的案例中得出的主要结论是,那些有濒死体验的人的灵魂并未真正感受到痛苦。他将这一信息传递给那些认为去世的亲人会经历巨大痛苦而常为此感到悲伤的人。³⁹¹
分析心理学创始人、瑞士精神分析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³⁹²(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曾经写道 :“死后发生的事情是如此难以言表的壮观,致使我们的想像力和情感都难以形成合适的概念。”³⁹³
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越来越多濒死体验案例的出现、相关文章和报告的发表以及相关书籍的出版,濒死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科学家的关注,并被现代科学归入超心理学(Parapsychology)。
1972年,美国精神研究会的资深心理学研究人员卡利斯‧奥西斯博士(Karlis Osis, 1917-1997)和冰岛心理学家埃伦杜尔‧哈拉尔森博士(Erlendur Haraldsson, 1931—2020)采访了见证濒死体验的一千多名医生和护士,合作出版了《死亡时刻》 (At the Hour of Death)。这是首次对濒死体验进行的科学调查。³⁹⁴
1975年,美国乔治亚大学医学专业、弗吉尼亚大学哲学博士雷蒙德‧穆迪博士(Raymond Moody)出版《死后的世界》 (Life After Life),首次提出“濒死体验”(Near-death Experience)这一名词,他因此被称为“濒死体验之父”。这本书是穆迪对一百多名经历过“临床死亡”并复活的人的濒死体验经历进行开创性研究的成果,书中他提出了“理想或完整濒死体验”的11个要素。³⁹⁵
1978年,布鲁斯‧格雷森医学博士(Bruce Greyson, MD)和雷蒙德‧穆迪医学博士(Raymond Moody, MD)等作为共同创始人,在美国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研究濒死体验的学术机构“濒死现象科学研究协会”(Association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Near-Death Phenomena)。1981年改名为“濒死研究国际学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Near-death Studies, IANDS),标志着濒死体验研究进入了有组织、有规模的学术研究阶段。³⁹⁶
1980至1981年,美国盖洛普民意调查 结果表明,大约有5%的美国成年人也就是800万美国人曾有过濒死体验。³⁹⁷
1982—1987年,国际濒死研究协会开始创办附属学术期刊《复苏:濒死研究杂志》(Anabiosis: The Journal for Near-Death Studies),为同行评审期刊,1988年更名为《濒死研究杂志》 (Journal of Near-Death Studies, 1988-present)。³⁹⁸
1998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放射肿瘤学医生杰弗瑞‧朗恩(Jeffrey Long, 1954—)在放射肿瘤学住院医师专业培训中,偶然间读到《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的一篇关于心脏骤停患者濒死体验的文章。这些发现令朗恩感到惊讶,也启发他创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濒死体验研究网站 和濒死体验研究基金会 (Near-Death Experience Research Foundation, NDERF)³⁹⁹。迄今为止,该网站上累积了超过5200个濒死体验案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研究濒死体验数据库之一。
2010年,朗恩出版《来世的证据:濒死体验的科学》 (Evidence of the Afterlife: The Science of Near-Death Experiences)⁴⁰⁰,首次系统总结了濒死体验真实存在的九大证据。朗恩通过自己创建的网站,收集并分析大量濒死案例,于2014年9月在《密苏里医学》(Missouri Medicine)期刊发表文章《证明濒死体验真实性的证据》 (Near-Death Experiences Evidence for Their Reality),进一步补充了这九大证据。⁴⁰¹
2022年,萨姆‧帕尼尔(Sam Parnia)博士组织了多门学科的带头人,在《纽约科学院年鉴》(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期刊上发表主流医学界第一份正式承认濒死现象成立的医学共识──《研究死亡和死亡经历回忆的指南和标准》 (Guidelines and standards for the study of death and recalled experiences of death)。⁴⁰²
萨姆‧帕尼尔是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重症监护和复苏研究主任。他们这十八位作者是多个医学学科的专业人士,包括神经科学、重症监护、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他们多来自世界上顶级的学术机构,包括哈佛大学、贝勒大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弗吉尼亚大学、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威斯康星医学院、南安普顿大学和伦敦国王学院。
作者们承认了濒死体验的存在,认为濒死体验者的经历不同于幻觉、错觉或迷幻药物引起的效应。而且,濒死体验遵循一个共同的规律,如下图所示。
濒死体验的共同规律 (大纪元)
对濒死体验的关注,不只出现在西方。自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也出现了相关调研,介绍濒死体验的相关书籍也公开发行出售,例如:
1992年,《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发表了对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所做的濒死体验调查 ⁴⁰³。
1998年10月,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了美国作家吉恩‧里奇 (Jean Ritchie, 1946-)的著作《打开生死之门 》⁴⁰⁴(Death’s Door: True Stories of Near-Death Experiences )⁴⁰⁵。
1999年1月,外文出版社发行《天堂印象──100个死后生还者的口述故事》 ,其中包括濒死体验者讲述的濒死经历、亲人的目击、医生的旁证和仪器的记录。⁴⁰⁶
1.3 濒死体验的经典医学研究
不同研究报告的濒死体验,虽然个体差异因人而异,但在世界范围内,总体内容上具有相似性,跨越年龄、性别、人种、文化背景和时代。
我们这里列举濒死体验的三个经典医学研究,它们跨越不同时期、不同事件(心跳骤停、自然灾害等)和不同国家(荷兰、美国、中国)。
1.3.1 《柳叶刀》:对荷兰心脏骤停者的研究
2001年,荷兰阿纳姆市的莱茵斯泰特(Rijnstate)医院的心脏病科医生范洛梅尔(Pim van Lommel)等在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了一项别开生面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⁴⁰⁷
研究对象是344名在荷兰10家医院的心脏病患者,他们在心脏骤停后成功复生。研究结果表明,18%的患者(62名)报告了濒死体验。
在报告濒死体验的62个人中,50%的人意识到自己已经死亡,56%的人有积极情绪,24%的人有灵魂离体体验,31%的人穿过隧道,23%的人有与光的交流,23%的人观察到颜色,29%的人观测到天体景观,32%的人遇见已经去世的人,13%的人回顾人生。
研究结果清楚表明,尽管所有患者都曾经历临床死亡,但只有18%的患者报告了濒死体验。此外,病情的严重性与濒死体验的出现或深度之间并无明确关联。如果是纯粹的脑部缺氧引起了濒死体验,那么大多数患者都应该经历此类体验,然而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因此,不能仅将濒死体验解释为在临死前由于大脑缺氧引起的幻觉。同样,患者的药物治疗与濒死体验的出现无关。此外,恐惧并未与濒死体验之间存在明确联系。
综上所述,濒死体验是真实存在的体验,不能用生理或心理因素来解释。
1.3.2 《复苏》美国心脏骤停者研究
美国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重症监护和复苏研究主任萨姆‧帕尼尔(Sam Parnia),原是一位研究心脏骤停复苏领域的专家,拯救过许多濒临死亡的患者。
帕尼尔2014年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复苏》 (Resuscitation)上,发表了一项为期4年的多中心观察性研究,论文标题为“AWARE──心脏骤停抢救期间的意识──一项前瞻性研究”(AWARE—AWAreness during REsuscitation—A prospective study)。⁴⁰⁸
研究结果是,在2060个心脏骤停事件中,其中101人符合研究条件。101人中的9%经历了濒死体验。
两人(2%)描述出现明确的视觉和听觉,可以明确回忆出他们“看到”和“听到”的抢救过程,他们提供的回忆细节得到了验证,足够证明他们看到的景象是真实的。
其中一个案例,在心跳骤停20秒~30秒之后、脑功能本该丧失的情况下,仍然保持意识清醒。这是值得注意的重要事实。
这项前瞻性研究验证了在心脏骤停的人中仍然存在的意识和记忆现象。
1.3.3 对唐山大地震幸存者的研究
中国学者1987年对在唐山大地震中的81名幸存者 进行了濒死体验的科学调查,1992年发表在《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上。⁴⁰⁹
81名被调查者,其中男43名、女38名,事发时年龄为12岁~60岁,平均31岁。大多都是由于房屋倒塌、遭受严重砸伤而濒临死亡,但是经抢救脱险幸存下来。76人终身瘫痪,其中完全瘫痪54名、不完全瘫痪22名。
绝大多数濒死体验者对11年前的濒死体验仍然记忆犹新。81名被调查者报告了多达40种濒死体验,68%的人报告躯体陌生感,65%的人报告思维特别清晰,63%的人报告情感丧失,43%的人报告一部分物质身体从自身份离出去,40%的人报告身体失重感。
其它还包括世界毁灭感、被审判感、突然醒悟感、同宇宙融为一体、时间加速感、时间缓慢或停止感、预见性视觉、异常嗅觉的体验、被牵拉或推压感等其它体验。
研究者发现,不管男女老少、职业背景如何以及地震发生前他们的健康状况、文化水平如何,他们都有相似的体验。
我们列举的三个医学研究结果共同显示,在心脏骤停或濒死情境下,部分人经历的濒死体验是真实存在的。濒死体验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现象,其背后的科学解释和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