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署名为“虾米妈咪”的儿科医生披露,甘肃天水多名铅中毒患儿前往上海新华医院求医,却被“劝退”。医院称“无法提供床位”,但医生坦言:“是医院自己怂,怕惹上事非。”接诊的知名儿科血液专家颜崇淮教授,也被禁止接受媒体采访,并被要求向卫健委提交书面汇报。

图:甘肃天水多名铅中毒患儿前往上海新华医院求医,却被“劝退”(网络截图)。
新华医院并非无力救治,颜教授是儿童铅中毒防治领域的权威,具备丰富经验。院方的回避,显然不是医疗问题,而是体制性的政治顾虑。
据报道,目前仅有一名患儿获接诊,颜教授指出其牙龈已出现铅线,初步判断暴露期达三个月。意味着这批患儿早已处于严重中毒阶段,急需干预。
儿童铅中毒通常反映出长期、大面积的环境污染。在信息封闭的天水,当地政府至今未就污染源作出明确回应。家长被迫跨省自救,是对地方治理失效、医疗资源失衡的控诉。
更令人不安的是信息封锁与噤声机制。一线医生不得发声,媒体无从采访,社交平台删除相关话题。事件被迅速定性为“舆情风险”,而非公共危机。这种“维稳压过救人”的惯性,正是中共治理逻辑的真实写照。
在中共体制下,公立医院并非独立医疗机构,而是嵌入官僚链条的组成部分。医生的专业判断要服从政治需要,医院的救治行为也必须“维稳合规”。一旦事件引发关注,地方政府首要目标不是救人,而是“压事”,不是查因,而是“灭声”。
颜崇淮教授以及愿意发声的医务人员,是体制夹缝中的良知。然而在一个将信息控制凌驾于生命之上的政权下,哪怕是最基本的医疗伦理,也可能被视为“越界”。
天水的孩子是无辜的,他们的病不是医生造成的,也不是媒体放大的,而是系统失责与权力失控的结果。这个体制不容真相、不许监督、不准怀疑,最终连一个铅中毒患儿的治疗机会都成了“风险”。
当一个社会连医生救人都需要层层请示,连儿童求医都可能成为政治事件,我们必须追问:还有多少底线未被跨越?还有多少悲剧会在沉默中重演?
唯有医生能自由行医,媒体能自由发声,制度能容忍批评,才可能避免下一个“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