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考生孩子的焦虑眼神和孩子考后撕书的宣泄。(网路图片)
高考,中国特色的高考,大一统的考试制度催生出“一考定终生”的怪胎。以考分为录取的唯一标准,前途命运系于一次考试,输赢胜败在此一举,这样的超负荷压力,把应届考生和家长的弦绷得紧紧的。所以,每次高考都像战时状态一样紧张。高考也牵动着曾经、未经高考的中国人、甚至海外游子的心。
守候在考场门外的家长们焦虑的眼神,令人感慨。20多年前,他们或许经历了那个黑色7月的高考,而今为人父母的他们送儿女来到郁闷的6月考场。20多年前考上大学,还能找到工作;可如今即便上了大学,不仅要赔上好几万块的学费,而且迎头痛击的一棒,就是毕业即失业的残酷现实。他们焦虑的眼神,有沉重的辛酸,也有无奈的迷茫。
当年就有“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这一说,现在更是天壤之别,09年浙江绍兴一中高考加分的名单变成权势榜,上榜者家长非富即贵。更有无数高官富豪的儿女们早就出国留学,不必过这鬼门关。
老百姓没钱没门路,只盼着子女靠勤奋努力,竞争突围。他们大多数人咀嚼着当年名落孙山的苦果,含辛茹苦地把独生的孩子养大,期盼着孩子比自己强。高考高考,千军万马齐挤独木桥。希望渺茫,厌倦无奈,又不得不走这条路。有文凭总比没文凭强,增加一点竞争的筹码,好过什么也没有。
一旦孩子落榜,梦想破灭,陷入沮丧痛苦之中。父母既要安抚疏导孩子,以防意外发生;又要和子女商定,是复读重考,还是放弃,压在父母心头的石头,千斤重!
高考结束,瞬间放松,全国各地学生疯狂撕书减压,宣泄长久以来积压在心中的压抑和紧张,撕书照片场面壮观。“看看,中国的教育制度把孩子们都逼成什么样了?”网友慨叹,“让孩子们发泄吧,苦学12载就是为了这一天,可四年后又会怎样呢?”
自古圣贤爱书如命,而现今高考生的集体撕书之举,正是对现行教育制度、高考制度的一记响亮的耳光。填鸭式教育模式,题海战术,日以继夜地为分数奋斗,面对马不停蹄的试卷、资料,过着枯燥乏味的三点一线生活,重成绩轻能力,重死记硬背不求甚解,扼杀创造力和灵气,浪费青春,把人培养成为一架架的考试机器。
教材上有多少假话官话套话,就有多少学生的厌倦和痛苦。反来复去背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枯燥乏味“假大空”,渐渐思维僵化,停止独立思考,为铸造专制机器的标准零件做准备。
集体撕书事件,揭示了中国教育的失败,呼唤的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韩寒在博客中称“到现在都一直在庆幸自己没去上大学”,并且炮轰“高考作文很蠢,作文讲究的是培养狗奴才,而不是真性情。”
美国的高考叫做SAT(学业能力评估考试),考试一年举行7次。参加SAT考试不是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何时参加全凭自愿。美国高校录取采取“三合一”甚至可以说是多合一进行考核:考试分数(SAT、托福等)、高中平时成绩、综合素质(包括课外学术活动、文体活动、社会活动、公益义工、有偿工作等)。
学生的特长不仅是体育和文艺才能,还要在写作、商务、组织、电脑等不同领域体现。既重视学科成绩,也重视非学科类社会贡献和荣誉。服务意识、关心他人、正直、诚信、合作、组织领导才能等人格、人品备受重视。很多名牌大学十分重视命题作文和自我介绍中突显出来的个人创意和才能。
这样的考试是学生的福气。我想起网上流传的一段文字,调侃2010年高考辽宁卷作文“幸福是”——幸福是从小没喝三鹿奶粉,没注射过山西疫苗,上幼稚园没有碰见怪叔叔拿刀乱砍;幸福是上学时没被老师扇耳光,没在儿童节冒雨给领导跳舞,没让去开少代会说些跟自己年龄不符的违心话;幸福是上班时出门不被宝马车撞,单位不是富士康,领导不是宋山木。
哎,什么时候,幸福的灵光能降到中国?家长不必那么焦虑,学生不必在高考后撕书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