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仅15岁男孩胡鑫宇离奇死亡案持续发酵,网传胡鑫宇父母已被当局送宾馆限制自由,手机上交无法与外界联系,胡外公外婆也被监控,外人已经无法前去拜访两位老人。而公安所公布的胡鑫宇DNA鉴定也被质疑造假。
江西中学生胡鑫宇失踪106天后,公安通报其尸体被鞋带「缢吊」在与学校仅一墙之隔的山林中,而此处在胡鑫宇失踪60天后,公安、民众、警犬都曾搜索过。该通告引发民众的愤怒和嘲讽,指责公安「编谎能不能编专业一点」!而胡鑫宇的妈妈也表示不会停止查找真相。
昨天(1月31日),微博帐号「宋祖德」发文称:「几乎所有人这两天都联系不上胡爸胡妈,我助理昨天、今天也联系不上胡爸胡妈,之前联系一直畅通。我在小胡家乡走访期间,认识当地某司机,他刚才向我透露,胡爸胡妈有可能被送进酒店了,有可能无法使用手机。这两天的新闻,如果没有胡爸胡妈的音频或视频,只有一种声音,大家不要轻信! (另外,大家不必担心,胡爸胡妈肯定是安全的,这么多双眼睛盯着,他们一定安全的)」。
也有人在抖音上传了与宋祖德微文相同内容的消息,并且说,胡鑫宇的外公外婆家也被安装了监控,所居住村庄的村口有人盘查、阻拦。
宋祖德是中国大陆知名娱乐界评论家,由于他长期频繁披露娱乐界秘密丑闻,也被称为「娱乐界纪委书记」。从其所发微博来看,其持续关注胡鑫宇失踪案。
今天,宋祖德还微博贴文,指警方公布的DNA检测结果疑点重重。他写道:
「1月29日,他们对死者生物检材进行DNA检验,然后当日上午11点多就出结果,并出通报,真是神速啊,祖德佩服得五体投地。
祖德学过医学,也学过法律,100多天的尸体,是不可能用血液、指纹之类的做DNA的,只能用尸体的骨头跟胡爸爸或胡妈妈的骨头(牙齿也可)比对做DAN检测。而骨头DAN检测,是所有检测最复杂、最耗时、收费最贵的,一般的三甲医院或司法鉴定中心不做尸骨DNA检测,而有资质有能力做的,集中在特大城市(包括一些省会城市),从采样到出鉴定报告,有的需要一个月时间,加急的,也至少需要一个星期,我问过北、上、广特大城市能做尸骨DNA的机构,没有低于七个工作日的。(如果尸体的头发还在,用头发检验,速度比骨头快些,但也不是几小时就能出结果的,从发现尸体的地方到采样到公证到检验所,到出结果,大家可以算算时间。再说,100多天的尸体,即使头发在,已经没有毛囊了,没有毛囊的头发,根本做不了司法需要的DNA鉴定!由于人体单纯的头发中大部分都是碳物质,没有细胞组织,不能为DNA的测定提供可以支持的数据来源。而头发的毛囊中含有人体细胞,其是DNA的载体。另外,司法鉴定规定,头发不能作为司法DNA鉴定!)
司法用的DAN鉴定采样很严谨的,必须全程录音录像,必须有两名公证员到场公证流程,取了尸骨后,还必须取胡爸爸或胡妈妈的骨头(可以用牙齿代替),我想问一下,究竟有没有在胡爸爸、胡妈妈身上采样呢?取了牙齿吗?样本经过公证员封存了吗?有全程录音录像了吗?送到哪一家鉴定机构鉴定的?短短几小时怎么会有鉴定报告的?
小胡事件,已经成为重大公共事件,任何公民都有权质疑、举报,祖德作为全国青联委员,作为中国公民,有权质疑他们DNA鉴定的程序、结果的合法性。」
胡鑫宇失踪后,有人披露他进入江西上饶致远中学前做过血常规和肝功能和肺结核三项检查。网传胡鑫宇是特殊血型,而当地存在一个疑似与学校有关联的、组织严密的活跃器官贩卖团伙。
而胡鑫宇入读上饶致远中学,被爆是以低分破格录取。有声音指该校与器官贩卖组织有关。
评论人士李先生告诉自由亚洲电台,当局对发现胡鑫宇尸体的通报内容含糊其辞,他相信有更深层的原因:「关键问题是胡鑫宇的死,不能公开的失踪真相肯定跟背后的权贵集团、甚至那些高官关联的。如果胡鑫宇的失踪跟低级别人员有关,早就公开了。」他认为,胡鑫宇案最后会不了了之。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3年02月01日讯】胡鑫宇案一波三折,真相隐藏在重重迷雾之下,舆论不断的质疑,中共警方给出的结论不断变化,一会儿说吊在树上,第二天又改口说吊在仓库里,而早在去年就有预测到这一结果。有网友还结合中国近几年出现的类似案件和最后警方给出的结论,预测了中共当局对胡案的最后结论。
1月30日,微信公众号“中式说法”发出王亚中的文章《胡鑫宇案的最终结论预测》。
文章说,警方最终的结论可能会是这样的,“经过现场勘验、尸检结果、录音笔内容还原等证据综合判断结论 ”,
第一,胡确系自杀,死亡时间系失踪当晚的夜间。具体自杀方式,如所用绳索来源,具体实施过程,警方会详细解释说明,做的具体细节真实可信,不给网民留质疑空间 。
第二,录音笔内容,经权威技术鉴定机构比对,确系胡鑫宇本人声音,录音内容未经删改,录制时间为胡失踪当晚的夜间,录制内容大致为,学业压力大、学习跟不上、自信心严重受挫,无法面对父母的期望,负罪感强烈,活着毫无乐趣,感觉生不如死,所以,决意自杀。
第三,当地警、民、救援队及网红主播们大面积搜山没有发现尸体,确系工作疏漏,疏漏原因是,“灯下黑”原理—最近的地方、最明显的地方、最不可能藏匿的地方,反而容易被忽略。部分救援人员责任心不强,没有仔细翻查。
第四,经法医尸检确认,胡鑫宇身体器官没有缺失,生前没有大量失血迹象。网传器官买卖、熊猫血纯属谣言。
第五,经反复做思想工作、大力安抚体恤、胡鑫宇家属最终接受本调查结论,家属目前情绪稳定。
第六,至此,胡鑫宇案官方盖棺定论,如再有与官方结论不一致的谣言,发言者后果自负。
网友准确预测胡鑫宇找寻尸体进展
有网友早在11月20日,就预测过,“不用找了,胡鑫宇就在学校后山上,上吊死的,尸体现在还挂在树上呢,估计明年2月份就会找到了。”
也有网友去年11月19日就准测今年1月28,29,30会出结果,结果是上吊,地点也惊人的一致:“仓库的小树林”,“含有录音笔”。
网友们对录音笔这事也提出了自己的预判 ,“必须是自杀,必须和老师同学无关,必须被抑郁症折磨已久”。
还有网友说,“没问你信不信,就问你服不服?”
也有的网友说,“永远没有真相”,“我们知道的真相,是他们需要我们知道的真相”。
胡鑫宇翻5米高墙进入粮仓?6大疑点引关注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3年02月01日讯】江西失踪高中生胡鑫宇案件持续发酵,有六大疑点引发外界关注,包括他翻5米高围墙进入粮仓,遗体用鞋带“缢吊”在树上等。
失踪106天的江西上饶铅山县15岁中学生胡鑫宇,被找到了。1月29日江西上饶市通告,发现胡鑫宇遗体缢吊在学校南侧金鸡山树林中。但这个案件存在太多疑点,胡鑫宇的母亲表示暂不火化遗体,等待真相到来。
“上游新闻”报导,胡鑫宇案件存在六大疑点。第一个疑点是,遗体发现地点在粮仓,但官方通报却只字不提,仅声称是在树林中发现的。
据介绍,粮仓是特殊单位,位于金鸡山区域树林内,进出需要严格手续。胡鑫宇失踪后,他的家人及搜寻人员都进入过粮仓搜寻,但没有发现任何踪迹。
第二个疑点是,发现遗体的树林是在粮仓围墙内还是在粮仓外。
据胡鑫宇母亲忆述,周日早上,她接到家人的电话,称找到胡鑫宇了,在一个储粮仓库里,用鞋带“上吊”着。
但也有媒体报导称,遗体是在“粮仓旁边”“粮仓附近”的树林发现的。
第三个疑点是,搜寻人员是否进入粮仓搜寻过。有专家表示,涉事粮仓距学校很近,应为重点搜寻目标,但遗体在粮仓100多天却没被发现,这是一个重大的疏漏。
第四个疑问是,胡鑫宇为何要翻过5米高墙进入粮仓。
报导指,粮仓围墙约5米高,仅有一处能踩着树,上到围墙顶端,普通人跳下去势必受伤。
旅美时事评论员唐靖远质疑:“你说一个中学生,一时想不开了,你想要自杀,你为什么一定要跑到那个粮库里面去,这么辛苦的还要翻过这么高一堵墙翻到里面去上吊呢?”
第五个疑问是,胡鑫宇是用绳索还是鞋带缢吊。
官方通报并未提及缢吊工具,胡鑫宇母亲说,儿子是用鞋带“上吊”着。
《每日经济新闻》引述知情人士透露,粮仓管理员寻找所养的鸡时发现胡鑫宇遗体,在粮仓内围墙边上,缢吊绳索为鞋带。
法医胡志强表示,鞋带悬吊100多斤重物这么多天,可能性不太大。“现在不知道公安现场勘察的缢索到底怎么样?是不是鞋带挂在树上?是一根鞋带还是两根鞋带?这需要官方的通报,而且还要看鞋带的承受力,是否能承受100多斤。”
曾在湖南一地级市任职派出所副所长的李先生告诉自由亚洲电台,根据他的办案经验,尸体的脖子很难承受体重达三个多月:“人是什么时候死的?你(官方)要讲清楚,(如果)说是失踪的时候吊死的,已有一百多天,尸体难道不腐烂吗?还能吊得住吗?早就身首分离了。按照常识去想都是不可能的。”
第六个疑问是,关键物证录音笔的内容何时公布。
胡鑫宇家属的代理律师郑晓静对大陆“紫牛新闻”说,“录音笔很可能藏着真相,很可能有胡鑫宇的留言。经过106天风吹日晒,录音笔需修复、提取。如果有留言且能提取,一播放,真相将大白于天下”。
录音笔厂家客服工作人员告诉“封面新闻”记者,这款录音笔只能-2°C至40°C间使用。如果设备淋雨或者在严重潮湿环境中损坏,已经录入的音频也可能会随之损坏。
不过,有专业数据恢复人员表示,录音笔即使在格式化后,如果没有“造成覆盖”,也能恢复。
对此,旅美时事评论人士李沐阳表示,“一定是当局对生产厂家施加了某种压力,不允许他们恢复数据。录音笔厂家的相关人员说音频被删除后不能恢复,这是在帮助当局混淆视听。厂家并不是不能恢复,而是厂家不想找麻烦,不敢得罪中共。”
截止到现在,官方一直没有确认胡鑫宇事件已经刑事立案,原因似乎是“没有足够证据显示胡鑫宇被害”。
旅居美国的维权律师吴绍平对自由亚洲电台说,在胡鑫宇死亡案件中:“究竟尸体处于什么一种状况?他们(警方)没有向社会公布,我们看不到详细的关于尸体状态的信息。只告诉你一个结果,他们发现一具尸体,一个录音笔在旁边。另外,很多公众聚集在这个死者的器官有没有被人摘取?有没有这样的问题?这是非常合理的质疑。”
2月1日,微博、百度热搜已经不再显示胡鑫宇案件任何信息,显示该案已受到官方审查,被强制降低舆论热度。